欢迎阅读!若有任何问题,请加入 QQ 群691892901。本教程仅算盲人摸象的业余分析,仅具备业余参考价值。入门时,请先阅读 x264 视频压缩教程综合版,并可参考急用版教程进行编码压制。
推荐设置:彩色模式、不打印背景、0.04 英寸边距、打印页眉页脚
点击图片即可轮询三种图片大小。窗口宽度大于窗口高度则切换到宽屏/桌面端/平板电脑排版,否则切换到窄屏/移动端排版。
安卓 12 或更高版本中,如 Edge,Brave,Kiwi,Arc,Dragon,Opera 的 Chromium 内核网页浏览器有着中文字体过细的显示问题(谷歌早已知晓却从未修复)建议使用 Firefox 以确保舒适的观看体验。
--参数
<开关 | 整数 A~B | 浮点 A~B | 其它格式,默认值,限制>说明信息,特点注解,推荐这个值,其它情况可设这个值。
ffmpeg -i <源> -an -f yuv4mpegpipe -strict unofficial - | x265 --y4m --input - --output
ffmpeg -i <源> -an -f rawvideo - | x265.exe --input-res <宽x高> --fps <整/小/分数> --input - --output
-f格式,-an关音频,-strict unofficial关格式限制,--y4m对应"YUV for MPEG",两个"-"是 pipe 串流
avs2yuv <源.avs> -csp <色> -dept h<深> - | x265.exe --input-res <宽x高> --fps <整/小/分数> --input - --output
avs2pipemod <源.avs> -y4mp | x265.exe --y4m --input - --output
VSpipe <源.vpy> --y4m - | x265.exe --y4m --input - --output
VSpipe <源.vpy> -c y4m - | x265.exe --y4m --input - --output
VSpipe <源.vpy> --container y4m - | x265.exe - --y4m --output
ffmpeg -pix_fmts | findstr <字符串,源视频色度采样>
ffmpeg -pix_fmts | grep <字符串,源视频色度采样>
x265.exe -V,-D <8/10/12>
ffmpeg -filter_complex "ass='F\:/字幕.ass'"滤镜
x265.exe [命令行] 2>&1 | tee home\[用户名]\Desktop\报错.txt
x265.exe [命令行] 2>&1 | tee User\[用户名]\Desktop\报错.txt
x265.exe [命令行] 2> [桌面路径]\报错.txt
将帧内的像素组合成大的整体,以更多地冗余单个像素的帧间/帧内信息;同时要根据动静态以及图像边缘的变化,将图像细分为足够小的区域,以精确分配量化的强度。可以说既要大,又要小。
在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HEVC 中,帧的下级结构按照分辨率大小分为帧 → 瓦 tile → 条带 slice → 条带分段 slice segment(ss)→ CTU 树单元 Coding Tree Unit → 编码单元 Coding Unit CU
图:Coding Tree Unit 以及其下 Coding Unit 的划分
编码单元 Coding Unit CU 的大小有 64x64,32x32,16x16 和 8x8,代表逻辑上粗略划分的待编码区域。是 CTU 通过动态搜索 ME 与运动补偿 MC 隔离分块得到的初步细分结构。其中的 U/unit 代表 YCbCr 一体的结构。
编码块 Coding Block CB 代表单指编码单元中的 Y,Cb 或 Cr 平面。
每个 CU 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预测单元 Prediction unit PU,从而精确地划分出更小的区间。这个区间相对于当前 CU 的大小,所以不用像素值大小表示。具体为默认的 2Nx2N,NxN、启用 rectangle 划分后添加 2NxN,Nx2N、启用不对称划分后添加 2Nx1.5N+2Nx0.5N,0.5Nx2N+1.5Nx2N,2Nx0.5N+2Nx1.5N,1.5Nx2N+0.5Nx2N。亮度 PB 与色度 PB 的划分方法可以是不同的。
图:pu 的 4 种对称 rectangular 和 4 种不对称 asymmetric 划分
变换单元 Transform unit TU 的划分与 CU 而非 PU 同步,实现变换和量化
存取单元 Access unit AU 代表解码端用于启动解码的块,通常由 IDR 帧开始,所以一般叫做 IDR-AU
--ctu
<64/32/16,默认 64>编码树单元最大大小。大则有损压缩效率高,速度慢。一般建议保持默认,除非片有类似 jpeg 边缘损失的老片设32,分辨率特别小的老片设16。
--min-cu-size
<32/16,默认 8>通过限制最小 CU 大小以简化计算。其副作用是导致后续步骤中 PU,TU 的划分更大。按照画面细节程度和编码策略设置。
--rect --amp
<开关,默认关,受 limit-modes 限制,amp 需 rect>PU 的对称与不对称细分块,用较大到大量的时间换取画质和压缩率。使用前考虑:
--rect
--amp
波形有正弦波 sinusoidal / sine,余弦波 co-sinusoidal / cosine,直流波 direct current / DC,三角波,方形波,以及各种各样的噪声波等等。两波形相加能够得到中间态,而调节相加波形还可以调节振幅强度,得到更偏向其中一个波形的中间态。因此理论上“周期性函数可以被更简单的周期性函数逐级逼近”。其中“周期性”代表按固定时间空间范围循环的函数,最简单的是 \(\sin(x)\) 和 \(\cos(x)\)。通过单纯累计 \(\cos(x)\) 可以得到 cosine 的级数:
图:此处使用 cos(πx) 以缩放到 0~2,2~4 为一周期,频率 n 限制范围 1-9 以保证可视化
虽然上式说明了“逐级累计以逼近源波形”,但上式只能一次调节全部级数波形的振幅(如 \(0.1 \cos(nπx)\)),而不能调节单独一条线(如 n=5)的振幅——也就是说无法逼近所有周期波形。因此要设定一个随频率 n 控制振幅的变量 \(a_n\):\(a_n cos(nπx)\),实现上式中给每个频率 n 的波形调节振幅的功能。如果将 \(a_n\) 随频率 \(n\)变化的状态用坐标系表示,就得到了“频域坐标系”:
图:时间域的周期波形映射到频域各个级数(频率 n)的振幅强度 amplitude \(a_n\)。来源 edu.svet.gob.gt
图:逼近方形波的各个级数(频率 n)以及振幅强度。来源 edu.svet.gob.gt
同理,若原始波形有一定的左右 / x 轴偏移,那么上式仍然是只能一次调节全部级数波形的相位。因此设定一个相位变量 \(φ_n\),得到 \(a_n \cos(nπx + φ_n)\)。而 \(φ_n\) 代表给每个频率 n 的波形调节相位,通过加减偏移(如果不明白则对比一下 \(\cos(x)\),和 \(\cos(x+1)\))。
若原始波形有上下 / y 轴偏移,那么 ... 不需要给每个波形分别调节高低,只要将原始波形的上下偏移算出来,然后放进常数变量里,然后再算级数即可:
\[a_n \cos(nπx + φ_n) + h\]接下来可以观察标准的写法了,可以看到这个算式和之前结论的差距:
\[f(t) = \frac{a_0}{2} + \sum_{n=1}^{\infty} \left( a_n \cos(n\omega t) \right) = h + \sum_{n=1}^{\infty} \left( a_n \cos(n \frac{2\pi}{T} t) \right)\]将信号视为一个周期等于信号长度的变换方法。变换时设定一条从最长周期开始,逐渐缩短周期(即频率增加)的余弦函数,并根据原始信号调整相位。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余弦函数与原始信号匹配程度的变化曲线,就得到了不同频率下的振幅,从而得到频域表示的信号。逆变换时,根据每个周期的相位和振幅生成这些波形,再加到一起即可转换回原始信号。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信号中可能存在的反相情况,因此会涉及到取绝对值的操作。
其中“余弦函数与原始信号匹配程度的变化”代表将原始波形拆分为点,对比对应频率 n 波形拆分为点后的状态。而“对比”代表
宽高上单拆出线来分别进行 1DFT,以双求和/双积分 ΣΣ/∫∫ 整合。在频域中相当于每个像素的变换结果相加或干涉。亮则振幅大,距中心远则频率高。强在可编辑性,可以消除打印喷头,抖动等均匀噪声。
用预制的二维波形模具,穷举加减列出各波形格子的使用次数得到频域分布,比 2DFT 更快。
图:二维傅里叶变换的特性,背景特性以及可编辑性
--limit-tu
<整数 0~4 默认关,需 tu-intra/inter-depth 大于 1>提前退出 tu 分块,以量化/残差编码质量为代价提速。tu 大则易出现量化涂抹涂抹,不利于暂停画质。
--rdpenalty
<整数 0~2,默认关,需 tu-intra-depth 大于 1>与 limit-tu 相反,强制 tu 分块细化以增加算力损耗并降低量化涂抹。可理解为 tu 分块的下限,例如高 limit-tu,高 crf 时设 2,避免 32x32tu 量化效果太强画面糊掉。
--tu-intra-depth --tu-inter-depth
<整数 1~4,默认 1,配合 limit-tu>空间域 tu 分裂次数上限,默认只在 cu 基础上分裂一次。决定量化质量所以建议开高,建议一般情况设 2,保画质设 3~4。
--max-tu-size
<32/16/8/4,默认 32>大 tu 使压缩高而慢,以及瑕疵检测能力越差。码率换时间加画质。编码已有边缘损失的老片可搭配ctu 32与max-tu-size 16
用于在连续帧间进行运动估计。这个过程涉及逐个像素块在相邻帧之间寻找最小失真朝向/最小失真方向 Direction of minimal distortion DMD,从而在每帧之间都生成一张向量表。如果这个过程缺失或不够理想,参考帧与分块的建立就可能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潜在的压缩率损失或画质下降。
简化模型下,动态搜索得到帧间向量表,帧间向量表加上上帧的画面得到预测帧,原始帧减去预测帧得到残差帧,残差帧储存为参考帧,得到帧间结构。
图:传统的 Jain & Jain 十字搜索。
图:大小菱搜索。x264/5 中,六边形搜索 me hex 将 LDSP 的上下左右斜 8 个外点减到 6 个,SDSP 的细化规则不变。
图:umh 搜索。
--analyze-src-pics
<开关,默认关>允许动态搜索查找片源帧,耗时增加压缩。
--me
<hex/umh/star/esa/full,推荐 umh>搜索算法,umh 平衡,star 四角星搜索之后收益递减,sea 是优化过的 x264 esa 穷举,但收益递减仍大。umh 和 star 通过多种分辨率大小的查找范围,减轻了动态噪点对传统搜索算法的干扰
--merange
<整数,推荐 4 的倍数,需 me>完全取决于 ME 算法和分辨率,过大会因「找不到更好,找到也是错」而损失画质和压缩。
--no-temporal-mvp
<开关>关 P-B 条带的动态搜索,除直播外不推荐。
--hme-search
<hex/umh/star/esa/full,关 me>原画做三种分辨率,分别查找搜索动态信息,能够更好地消除动态噪点所导致的假动态向量。
--hme-range
<三整数,需 hme-search,推荐默认16,32,48>对应 1/16,¼和全分辨率三画面。
Sum of absolute transformed difference 为两个变换块间做差,取和,取绝对值的步骤:
注:为了简化所以写作 \(T(D(x,y))\),实际这样相当于每加一个像素值就要变换一遍
动态预测的精度比起原画还差一点(最高 1px)导致了预测帧相比原画会欠缺大量的纹理细节;在此之上还常遭到动态噪点的干扰劫持。动态补偿 Motion Compensation MC 通过对比原画与预测块得到残差,并根据残差的分布动态向量的精度到¼子像素,使“精加工预测块”的画面残差尽可能地缩小,得到足够准确的预测帧。
至于对抗动态噪点,大体上是允许真正移动的物件(所涵盖的分块)有运动向量,拦截噪点在静止画面上的孤立运动向量,即「允动之移,防静所变」解决。
注:在参数值强度给高后,上述的对比步骤改成用 me hex 之类的动态搜索算法来找对齐
编码器 | 平面 - 块类型 | 范围精度 | 插值方法 |
---|---|---|---|
x264 官方 | 亮度 Y | ½ 像素(hpel) | 6 tap FIR |
x264 官方 | 亮度 Y | ¼ 像素(qpel) | 双线性插值(Bi-lerp) |
x264 官方 | 色度 C | hpel+qpel | 上下左右加权平均 |
x265 官方 | 亮度 Y | hpel+qpel | 上下左右加权平均 |
x265 官方 | 亮度 Y | ¼像素(qpel) | 两种 7tap FIR |
x265 官方 | 色度 C | hpel+qpel | 4tap FIR |
表:x264/5 的 h~qpel 插值计算(实现了浮点→整数变量的程序优化)
图:此“子像素”特指插值出的 half-pixel(hpel)½像素,及 quarter-pixel(qpel)¼像素。
图:Y 平面 FIR 插值和 subme 并行,调用 8²或 16²块的横/纵向参考源。若 subme 所得动态的:
--subme
<整数范围 1~7,默认 2>根据源帧率借下表判断。注:x264 的 rdo 选项和 subme 并用,所以与 x265 不通用;SATD 算法见 x264 教程。
范围 - 开 RDO | 推荐 | hpel 迭代 | hpel 搜索 | qpel 迭代 | qpel 搜索 | 统计法 |
---|---|---|---|---|---|---|
30fps | 3 | 二次 | 四方向 | 一次 | 四方向 | SATD |
48fps | 4 | 二次 | 四方向 | 二次 | 四方向 | SATD |
60fps | 5 | 一次 | 八方向 | 一次 | 八方向 | SATD |
90fps | 6 | 二次 | 八方向 | 一次 | 八方向 | SATD |
≥144fps | 7 | 二次 | 八方向 | 二次 | 八方向 | SATD |
解决画面淡入淡出(fade)过程中,部分 PU(预测单元,待编码的 Y,Cb,Cr 块)因误参考,导致量化值不统一或参考源指向错误,导致亮度变化不一的块失真问题;分为 P-B 条带用的显加权,和 B 条带用的隐加权。
--weightb
<开关,默认关>启用 B 条带的隐加权预测。注意光线变化和淡入淡出在公开课,电脑录屏,低成本/旧动漫等片源中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下打开只会浪费性能。
让短波像拉链一样划过一维信号,短波所到的时间域与源信号匹配(波形重合)的程度会变化,而变化本身记为时间频域信息。支持更换波形以提取特征(如特征采样式音频降噪滤镜)。解决了傅里叶变换只有空间频域,无法描述信号随时间变化过程的原生缺陷,缺点是分辨率低。详见科普视频。一般用于检测特征片段,如将小波本身塑性为需要的特征,然后划过源波形,得到这些特征的时间域分布和强度变化。
图:用蓝色小波划过红色信号的变换例子
类似于 crf/abr 模式推演量化值中以 a-b 帧之差做复杂度累计。此处是用以预测 b-c 帧的差,而预测对的更新到低频 L 带,差错的更新到(不再参与下轮预测)的高频 H 带,得 0-1-2,2-3-4,4-5-6 等(prediction)帧以及其 H 带(update)构成第 0 层
继续在 L1→Ln 的 1 层向右迭代,分离出所有的 L,H 带,如此实现迭代 n 次即分离 2n 帧动静态,以及所有的预测与补偿,故不像传统动态搜索一样受缩放性 scalability(分辨率 vs 搜索范围)限制。是 Scalable Video Codec - SVC 编码的核心算法之一。
迭代后的高低频用 LL1 LL2 LH1 LH2 表示低到高频的顺序,字母位数代表迭代次数。
利用正态分布函数面积不变的特性,通过设定偏差程度 σ 决定正态分布钟型线的梯度:σ 大则钟扁——滤镜中心分到的权重/面积越被更多分到权/面积的旁像素冲淡模糊掉,设计行业常用。见维基百科和Desmos 互动例。2D 高斯模糊写作: $${\displaystyle G(x,y)={\frac {1}{2\pi \sigma ^{2}}}e^{-{\frac {x^{2}+y^{2}}{2\sigma ^{2}}}}}$$
和卷积滤镜一样用 n×n 的滤镜格子逐像素扫图,区别在于滤镜中心会被替换为旁像素的中值。如此一来在扫描窗口任意两端几乎一致的像素值会被识别为线段或边缘,中间的像素值会被同化,而平面上的噪点/颗粒就会被抹除,生成仅有平/斜面和完整线条边缘的“模糊”结果。
图:中值滤镜,来源:Research Gate - Andrzej Bargiela
图:中值滤镜效果。见维基百科
将中值滤镜输出作为(2D)高斯模糊的权重蒙版(通过矩阵点除实现动态干涉滤镜强度);因此平面/斜面/线条本身会决定高斯模糊正态分布钟在对应位置被保留/干涉/隔断的程度
--mcstf
<开关,默认关,会关多线程>时域动态补偿滤镜 mctf 搭配双阈滤镜的自动降噪,理论上提高细节保真。关多线程会大幅削弱性能。
“动态搜索”与“动态预测”的全称分别是 Motion Estimation 和 Motion Prediction,两者不同但都可译作“预测”,“估计”(其实很容易混淆,不能怪翻译)。因此为了简化,此处将 Prediction 译作预搜索/先预测/预估计(代表 Estimation 之前的 Estimation),Estimation 译作搜索/预测/估计。
预搜索有缩小搜索/预测/估计范围的性能优化作用,且比单用搜索本身更适合多线程分工(尽管实际可能会被进程跨核心,跨 CCD 等延迟限制)。x264 中使用 --direct spatial / temporal / auto 指定从帧内/帧间/同时作为动态/帧内预测的起点。x265 中则引入了专门的算法:高级动态向量预搜索和并合模式对比相邻编码块的搜索结果,缩小了动态搜索/预测/估计算法的计算范围(cu 帧内/帧间朝向以及大小)。
全称 Advanced Motion Vector Prediction。
--ref
)的临帧 PU,包括尝试等比缩放到大小相异邻 PU 的匹配方法然后用相对简单含糊算法接手剩余块的向量:从帧间,帧内凑五个参选块 candidate,两个备选,少服从多地并和动态向量。(该模式会跳过 PU 的边缘及当前向量以提速)
--max-merge
<整数 0~5,默认 2>重设 merge mode 被选参考块的数量,时间换质量。建议高压编码设4,其它可设2,3。
--early-skip
<开关,默认关>先查 2nx2n merge 被选块,找不到就跳过 AMVP 以提速。
最先启动,设立关键帧和参考帧,决定了 GOP 划分的初始编码步骤。决定了后续所有步骤的大纲。过程见x264 教程网页版
--scenecut
<整数,不推荐用>Lookahead 中两帧差距达到该参数值则触发转场。
--hist-scenecut
<开关,默认关,会关 scenecut,10 与 12bit 源可能会导致崩溃,推荐 8bit 下用>亮度平面边缘 + 颜色直方图 SAD 阈值触发转场。x265 v3.5+69 后编码彩色视频,尤其HDR 源中超越 scenecut 精度~20%,降低了正误判(设 I 帧,closed-gop 下帧间冗余效益降低)和负误判(不设 I 帧,分为多个带 I 块的 P 帧预测效益降低),因此除黑白视频外推荐。缺点是超过 8bit 后不稳定,且理论上不应对画质/压缩率有太大影响
注:hist-threshold 参数于 x265 v3.5+69 被删。
--rc-lookahead
<帧数量,范围 1~250,推荐 keyint÷2>指定 cutree 的检索帧数,通常设在帧率的 2.5~3 倍。高则占用内存增加延迟,低则降低压缩率和平均画质。
注:mbtree/cutree 会自动选择 --rc-lookahead
和 \( \max\left( \text{keyint}, \max\left( \text{vbv-maxrate}, \text{bitrate}\right)\div\text{vbv-bufsize} \times \text{fps} \right) \) 中最小的值作为检索帧数
--no-cutree
<开关>关闭少见 CTU 量化增强偏移。可能只有近无损,--crf
小于 16 才用的到。
--b-adapt
<整数 0~2,推荐2>0停用,1快速算法,因当今设备算力够高所以一律2。
--bframe-bias
<整数 -90~100,推荐默认>设立 B 帧判定偏移,增大的同时搭配低 pbratio 可增加 B 帧数量,用负值搭配高 pbratio 可以减少 B 帧数量。
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 unit 中含解码配置 profile,level 的数据包。x264 中的视频帧数即 sps->vui.i_num_units_in_tick
或 sps->vui.i_time_scale÷2
所得(÷1 则为分行交错视频)
--opt-qp-pps --opt-ref-list-length-pps
<开关,默认关,已知兼容性问题>据上个 GOP 改动当前 PPS 中默认的 qp/ref 参数值,从而整体上优化视频数据结构。尽管符合 HEVC 标准,但部分解码端,包括视频网站都不这么想
注:兼容性问题为应该用 hev1 而非 hvc1 封装进 ISO-BMFF。
--repeat-headers
<开关,默认关>在流未封装的情况下提供 SPS,PPS 等信息,正常播放 HEVC 源码
注:封装文件的科普见 x264 教程。
HTTP/1.1 的一部分。数据块编码允许服务器分段传输视频流的数据块,实现视频的直播、实时聊天等场合。理论上所有平台都支持该协议。
适用于视频直播和点播,可以根据网络条件和设备性能动态调整视频质量。HLS 还提供了媒体播放列表(M3U8)和分段(TS)的机制,使得它更适合跨互联网传输视频。主流的浏览器、视频播放器和移动设备都兼容 HLS。
总的来说,HTTP Live Streaming(HLS)和 Chunked Encoding 都是 HTTP 协议的一部分。Chunked Encoding 优点在于容易实现以及冷门设备更可能支持,但是在专门的流媒体应用中不如 HTTP Live Streaming(HLS)的功能强大。
--chunk-start --chunk-end
<开关,需 no-open-gop>start 跨 GOP 打包网络数据包,end 将数据包结尾标注分割。
注:由于数据包接收顺序随机,所以只可参考 chunk 数据包之前,而不可参考 chunk 数据包之后的内容,跟 http 串流的数据包编码协议有关
--no-open-gop
<开关,默认关,建议开>不用 cra/bla,增加码率增加兼容性,适合长 GOP 策略。
--keyint
<整数,默认 25>判断新发现的转场距上个 IDR 帧的距离是否短于此值。有两种设定逻辑,而它们给出的画质都一样:
--fades
<开关,默认关>找流中的虚实渐变 fade-in,给小到帧间条带,大到整个帧间范围改用 I 条带,并根据渐变后最亮的帧重设码率控制历史记录,解决转场致模糊的问题
注:与 weightb 殊路同归但效果更强,增加码率更多。
--ref
<整数 1~16,推荐fps÷100+3.4>向量溯块前后帧数半径,一图流设1。要在能溯全所有块的情况下降低参考面积,所以一般设3就不管了。
--radl
<整数默认 0,小于连续 B 帧,推荐 2~3>原理见上。
--ipratio --pbratio
<浮点,默认 1.4 1.3>P 帧比 IDR/I,及 B/b 帧相比 P 帧的量化值递增。B 帧双向参考能从更多帧中找到参考源,因此量化强度理应最高:
--bframes
<整数 0~16>最多可连续插入的 B 帧数量:
注:bframes 大于 8,同时 keyint 大于 250 会大增内存占用,但也取决于视频分辨率
在帧间编码完成,重复内容较多的帧变成 P-B 参考帧后,这些 P/B 帧所冗余的数据都会指向 I 帧/I 块上。这些 I 帧帧内也有像大平面,大斜面之类的空间可供冗余。冗余分为补偿参考源,平滑(3-tap/ss),和编码预测块 PB 三步。参考源由预测块的左,上两排像素构成。
以下图预测块 C 为例:编码块 B 处缺少参考源就用编码块 A 的最右侧存在参考源做副本。编码块 D 补充 A-B 两块参考源的逻辑同上;若 EDAB 四个编码块都没有参考源,就用编码块 F 的顶部参考源替代;若 EDABF 五个编码块都没有参考源,则给所有参考源填像素中值。
图:补充参考源的检查顺序。
图:强力平滑滤镜的启用条件。
图:强力平滑滤镜。
用横向\(t(x)\)与纵向\(l(y)\)各 3 像素加权平均得预测像素 p,按卷积顺序轮询得到 PU
图:3tap FIR 滤镜。
预处理后,用趋平,夹角,或 DC 模式初步编码 PB 到 CB。
用双线性插值 Bi-lerp,让左,上过渡为右,下平面。由 底β × 高α + 底α × 高β = h × 底γ 的关系从\(l(y)\)得过渡线\(h\),再做\(t(x)\)得过渡线\(v\),而所有过渡线连起来,每个预测的像素点取平均就完成了趋平插值。
图:得到一个平均预测像素 p(x,y) 的过程。
将渐变(斜面)预测块 PB 无损压缩为编码块 CB 中全部画面与参考源共角的夹角\(\theta\)拓补结构。通过穷举所有\(p(x,y)\)的夹角以尝试对齐上方横向参考源\(t(x)\),或左侧纵向参考源\(l(y)\)中差异最小的点\(t(x\pm n)\)或纵向的\(l(y\pm n)\)构成直角三角。用三角函数\(\frac{opp}{adj} = \tan\theta\)得预测像素\(p\)的夹角\(\theta\)
图:大体的精确夹角测算。见Elecard 参考书
--constrained-intra
<开关,默认关>缺少生成参考点的 CB 时用帧内块或默认值,不用帧间块生成参考点。降低参考错误传播距离,降低压缩率和速度,增加数据损坏的恢复概率。
--fast-intra
<开关,rd 大于 4 时关,推荐开>夹角模式优化。先查夹角模式 2,10,18,26,34,再提高精度到 5,15,21,31,再用最高精度。提高速度且略微增加参考错误,关闭相对更加浪费算力。
--b-intra
<开关,rd 大于 4 时关,推荐开>B 条带同样进行帧内预测。关闭可以提速,但相对浪费压缩率。
--no-strong-intra-smoothing
<开关,不推荐>条件苛刻,强力平滑滤镜平滑的是参考点而非 pu,还能去色带,所以不推荐关。
:见x264 教程
人眼对明暗变化与画面细节程度的感知呈对数㏒状,分别奠定了显示器的伽马曲线映射,以及量化值 qp(x 轴)到强度 qScale(y 轴)的强度映射。图:量化值 qp 到 qScale 的映射,见desmos 互动例;伽马矫正的科普见x264 教程,ArtLEDs 科普。
由于当前帧此时还未编码(码率未知),故寻已编码前帧的量化失真程度(越高则后帧理应越复杂),做推演复杂度/模糊复杂度。CRF 越高则除进推演复杂度的分母越大/ABR 越低则分子越小,得到的推演复杂度越低,推演出的量化值就越高。
cplxSum$$\frac{cplxSum\lbrack L_{-1}\rbrack}{2} + SATD\lbrack L_{-1}\rbrack$$ | 重复将当前帧 \(L\) 与旧帧 \(L_{-1}\) 做帧间差(SATD)并与已有的总复杂度累计到一起,(累计复杂度通过除以二来降低权重),成为新的累计复杂度 \(cplxSum\lbrack L_{-1}\rbrack\),扫完 GOP 内所有帧后完成 |
---|---|
cplxCount$$\frac{cplxSum\lbrack L_{-1}\rbrack}{2} + 1$$ | 初始为零,用于逐帧加权 cplxBlur 的帧数计。÷2 与 cplxSum 同步。加权逻辑时越往后参考冗余理应越多的规律 |
cplxBlur$$\frac{cplxSum}{cplxCount}$$ | 模糊复杂度。据帧所处于 GOP 中的先后位置 cplxCount 为权重,推演加权出新的帧间差复杂度(SATD)。差异近似 100% 则当前帧复杂度推高(复杂度呈涨势)可扭转 cplxCount 越高,分母越大,分配质量越低,量化值越高的跌势 |
qScale$$0.85 \times 2^{\frac{qp-12}{6}}$$ | GOP 内累计的直线化 qp,或 rdoq 的拉格朗日值 λ。已编码帧的 qp 转 qScale,便于其它参数修改更新 |
ABR_rate_factor$$\frac{target\_rate\_window}{\text{cplxSum}}$$ | GOP 初始值,ABR 下的 qScale(rdoqλ)转 qp |
ABR_qScaleNew$$\frac{qscale \times \text{overflow}}{ABR\_rate\_factor}$$ | 据 ABR 控制更新一遍 qScale(rdoqλ) |
cplxBase$$ctu\_count \times (bframe?120:80)$$ | 常数/恒定值。CRF 模式默认的复杂度。若用 B 帧编码则 CTU 或宏块数量×120,否则×80 |
CRF_rate_factor$$\frac{cplxBase^{1-qcomp}}{qScale \times (crf + cutree + bframe\_offset)}$$ | GOP 内累计,经 cutree,B 帧偏移乘进 qScale 后得 1-qcomp 与 CRF_qScale 对齐(仅 cplxBase,cplxBlur 运算) |
CRF_qScaleNew$$\frac{cplxBlur^{1-qcomp}}{CRF\_rate\_factor}$$ | 据 crf_rate_factor 更新当前帧的 qScale(rdoqλ) |
qp$$6\log_{2}{\frac{qscale\_ new}{0.85} + 12}$$ | qScale(rdoqλ)经调整后得到当前帧的量化值 qp。各 qp 对应一套 DCT 变换量化矩阵。qp→qStep 见x264 教程 |
因此,帧内画面复杂则 qp 低,简则高;同时据用户设定的(对数)强度的动态变化。这种质量判断只有两帧而不宏观,所以引出了各种各样的优化步骤,如 mb/cutree,rdoq 等。
全称 Constant Rate Factor。压制三角形下,距离妥协中心点最近的模式。因此也是压制最常用的模式。
--crf
<浮点范围 0~51,默认 23>据 cplxBlur,cutree,B 帧偏移给每帧分配各自 qp 的固定目标质量模式,或简称质量呼应码率模式,统称 crf。素材级画质设在 16~18,收藏~高压画质设在 19~20.5,YouTube 是 23。由于动画和录像的内容差距,动画比录像要给低点
全称 Average Bitrate。编码器自行判断量化程度,尝试压缩到用户定义的平均码率 average bitrate 上,速度最快
--bitrate
<整数 kbps>平均码率。若视频易压缩且码率给高,就会得到码率比设定的片子;反过来低了会不照顾画质强行提高量化,使码率达标。如果给太低则会得到码率不达标,同时画质差的片子。平均码率模式,除 2pass 分隔,一般推流用的"码率选项"就是这个参数,速度快但同时妥协了压缩
全称 Constant Quantizer Parameter
--qp
<整数 0~69,禁用 CRF/ABR/模式决策/率失真优化>设定全局量化强度。除非有既定目的,否则不建议使用。如果要手动指定特定范围的帧类型和量化值,则应使用 SBRC 下层模式
手动通过文件制定一部分帧的帧类型和量化值,实现全部手动或半手动指定。
--qpfile
<路径到文件>手动指定帧类型和 qp 值 closed-gop 下 K 帧的 frame type qp 下层模式。qpfile 文件内的格式为"帧号 帧类型 QP"
--no-open-gop
时代表 IDR 帧--open-gop
时代表 i 帧qpfile.txt 例:
带宽是有限资源。一旦网络、硬盘、内存、PCIE 通道等等带宽无论原因慢于当前视频码率,视频就一定会卡顿。因此,在播放各种流媒体前,播放器会根据用户指定的大小设置一段内存缓冲区,利用了传输速度有时会快于当前视频码率的随机条件,预加载一些数据以求播放不卡顿。此时问题变成了“缸里一端加水、另一端放水,注水量变化,缸里一直有水,求缸的大小”。如此,只要平均传输带宽大于 GOP 平均码率则播放流畅。有的大型 3D 游戏中没有加载缓冲区,导致无论电脑内存多大,只要玩家移动到触发地图加载的区域后,游戏才会开始读盘而突然卡顿。
基于缓冲区的量化控制 VBV 全称 Video Buffer Verifier:
rc-lookahead
范围内,用户通过 vbv-bufsize vbv-maxrate
指定网络/设备元器件带宽所能及的缓冲速度是否大于等于码率流量--vbv-bufsize
<整数 kbps,默认关=0,小于 maxrate>编码器解出原画后,最多可占的缓存每秒。bufsize÷maxrate=播放时解码出每 gop 原画帧数的缓冲用时(秒)。值的大小相对于编完 GOP 平均大小。编码器用到是因为模式决策要解码出每个压缩步骤中的内容与原画作对比用。
--vbv-maxrate
<整数 kbps,默认关 0>峰值红线。用「出缓帧码率 - 入缓帧码率必≤maxrate"」限制编码器在 GOP 码率超 bufsize,即缓存跑满时压缩超载帧(提高 qp 值 + 强降噪至码率合规为止)。当入缓帧较小时,出缓帧就算超 maxrate 也会因缓存有空而不被压缩。所以有四种状态,需经验判断:
由于 gop 多样,4 种状态可以出现在同一视频中。buf/max 实际控制了这些状态的出现概率
--crf-max
<整数 0~51>防止 vbv 把 crf 拉太高,但会导致码率失控。
Segment based rate control,实现 DASH,M3U8 串流(视频平台)用。可搭配 CRF/ABR/CRF-VBR/ABR-VBR。
--sbrc
<开关,需 min-keyint=keyint,no-open-gop>由于提高了初始 CRF 值的利用率,所以建议搭配--cplxblur=crf 使用。
先用 CRF 模式分析整个视频总结可压缩信息,后根据 ABR 模式的码率限制统一分配量化值。有 pass 2 给特别高的平均码率,输出最小损失的最小体积近无损模式,以及 pass2 给码率硬限的全局整体压缩模式
--pass 1
<挡位,导出 stats 数据文件>
--pass 2
<挡位,导入 stats 数据文件>
--stats
<路径,默认在 x264/5 所在目录下>设定导出和导入 stats 数据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
--slow-firstpass
<开关>pass1 里自动关闭以下提速,或自动提高以下参数的强度,以保证 pass1 模式中 CRF 模式计算量化值的准确度:fast-intra,no-rect,no-amp,early-skip,ref 1,max-merge 1,me dia,subme 2 rd 2
,可手动覆盖为强度更高的参数
于普通 2pass 基础上,将 pass1 的帧内和帧间的分析结果传给 pass2。
--analysis-save --analysis-load
<路径>指定导入/出 analysis 信息文件的路径,文件名。
--analysis-save-reuse-level --analysis-load-reuse-level
<整数 1~10,默认 5>指定 analysis-save 和 load 的信息量,配合 pass1 的动态搜索,帧内搜索,参考帧等参数。推荐 8
--dynamic-refine
<路径,默认在 x264/5 所在目录下>设定导出和导入 stats 数据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
--refine-inter
<整数 0~3,默认 0>限制帧间块的向量格式,取决于 pass1 分析结果是否可信,如 pass 1 只跑了快速搜索的情况。
--refine-intra
<整数 0~3,默认 0>限制帧间块的向量格式,取决于 pass1 分析结果是否可信,如 pass 1 只跑了快速搜索的情况。
--refine-mv
<整数 1~3>优化分辨率变化情况下 pass2 的最优动态向量,1仅搜索动态向量周围的动态,2增加搜索 AMVP 的顶级候选块,3再搜索更多 AMVP 候选。
--scale-factor
<开关,需 analysis-reuse-level 10>若 1pass 和 2pass 视频的分辨率不一致,就使用这个参数。
--refine-mv-type avc
读取 API 调用的动态信息,目前支持 avc 大小,使用 analyse-reuse 模块就用这个参数+avc。
--refine-ctu-distortion
<整数 0~1>pass 1 下用 0 写,pass 2 下用 1 读取 ctu 失真信息。
--scenecut-aware-qp
<整数,默认关,仅 pass2>降低转场前/后 qp 以增加转场画质,类似 fades 和 weightb。
--analysis-reuse-file
<路径,默认 x265 目录下 x265_analysis.dat>若使用了 2pass-ABR 调优,则导入 multi-pass-opt-analysis/distortion 信息的路径,文件名。
--masking-strength
<逗号分隔整数>于 sct-awr-qp 基础上定制 qp 偏移量。建议根据低~高成本动漫,真人录像三种情况定制参数值。scenecut-aware-qp 的三种方向决定了 masking-strength 的三种方向。所谓的非参考帧就是参考参考帧的帧,包括 B,b,P 三种帧。
注:x265 v3.5 移除了 scenecut-window,max-qp-delta,qe-delta-ref,qp-delta-nonref。
在 Analysis-pass 1 和 Analysis-pass 2 之间引入一步优化计算,实现比普通的 2pass 编码更精细的码率控制。“优化”代表更详细的分析和统计视频内容,以便在第二次编码时更准确地分配码率。
--multi-pass-opt-analysis
<开关,默认生成 x265_analysis.dat,需关闭 pme/pmode/analysis-save|load>储存/导入每个 CTU 的参考帧/分块/向量等信息。将信息优化,细化并省去多余计算。
--multi-pass-opt-distortion
<开关,需关闭 pme/pmode/analysis-save|load>根据失真(编码前后画面差)进一步分析 qp
--multi-pass-opt-rps
<开关,默认关>将 pass1 常用的率参数集保存在序列参数集 SPS 里以加速。
--abr-ladder
<文件名.txt,苹果 TN2224,实验性>编码器内部实现 Analysis-2pass 中,pass2-ABR 阶段的多规格输出。方便平台布置多分辨率视频版本用。可以把不变的参数写进 pass1+2,变化的写进 txt。
格式为:"[压制名:analysis-load-reuse-level:analysis-load] <参数 1+ 输出文件名 1>" 例:
x265.exe --abr-ladder 1440p8000_2160p11000_2160p16000.txt --fps 59.94 --input-dep例th 8 --input-csp i420 --min-keyint 60 --keyint 60 --no-open-gop --cutree
1440p8kb_2160p11kb_2160p16kb.txt {
[1440p:8:Anld存档1] --input 视频.yuv --input-res 2560x1440 --bitrate 8000 --ssim --psnr --csv 9.csv --csv-log-level 2 --output 1.hevc --scale-factor 2
[2160p1:0:nil] --input 视频.yuv --input-res 3840x2160 --bitrate 11000 --ssim --psnr --csv 10.csv --csv-log-level 2 --output 2.hevc --scale-factor 2
[2160p2:10:Anld存档3] --input视频.yuv --input-res 3840x2160 --bitrate 16000 --ssim --psnr --csv 11.csv --csv-log-level 2 --output 3.hevc --scale-factor 0 }
--lossless
<开关>过分块,动/帧/参搜索,量/自适量化等影响画质的步骤,保留率失真优化以增强参考性能。输出体积特大的原画。相比锁定量化方法,这样更能满足影业与科研用,但不适合个人和一般媒体。真无损导出有很小几率因为参考质量提升而会比近无损小
--cu-lossless
<开关,默认关>将无损量化 cu(qp 4)作为率失真优化的结果选项之一,只要码率管够(符合\(λ=R/D\))就不量化。用更多码率换取原画相似度,无损源能提高参考冗余
可以搭配除 CQP 以外的上下层模式使用,决定了视频各处的最终量化值
--tskip
<开关,默认关,需 rd 大于 2>4x4 tu 上跳过 DCT 变换,可保留深度分块/纹理密集处的放大细节;也可算作一种近无损模式
--qpmin
<整数 0~51>由于画质和优质参考帧呈正比,所以仅高压环境建议设最高 14
--qpmax
<整数 0~51>在要用到颜色键,颜色替换等需要清晰物件边缘的滤镜时,可以设26防止录屏时物件的边缘被压缩的太厉害,其他情况永远不如关 --cutree/--mbtree
--rc-grain
<开关,--tune grain
时开启>通过抑制 cplxBlur 的累积,从而保证一定场景下,GOP 分配量化值呈跌势以保证整个视频的码率受控。如果视频中的大多数高频信号都是细节而非噪点,且策略为画质编码则关
--cplxblur
<浮点 0~100,默认 20>第 -1 帧不存在,无法算出第 0 帧的 cplxBlur,所以保留默认值或手动指定,如果从第一帧开始就是复杂的动态画面(如花屏转场)则可以提高,但因为时间很短所以效果可能很不明显
CRF/ABR设定每帧量化/qp后,方差自适应量化variance adaptive quantizer 再根据复杂度判断高低频信号,来实现精确到宏块的 qp 分配过程。讨论时注意 aq 与 vaq 的混淆。见 x264 教程
--aq-mode
<整数 0~3>据原画和 crf/abr 设定,以及码率不足时(crf<18/低码 abr)如何分配 qp。
--aq-strength
<浮点>自适应量化强度。搭配 aq-mode,如动漫 1:0.8,2:0.9,3:0.7 用。录像上可加 0.1~0.2,画面混乱/观众难以注意平面时可再增加。注意低成本动漫的平面居多,因此码率不足时反而要妥协纹理。
--hevc-aq
<开关>以¼tile 而非 aq 的边缘高频信息实现自适应。据 doom9 论坛讨论:1,2: hevc-aq 比 aq 4 快且适合动漫,而 aq 4 更适合录播。目前学术方 - 官方 - 第三方间信息较割裂,暂无适解。
--aq-motion
<开关,实验性>据动态信息微调自适应量化的效果 mode 和强度 strength。
---qg-size
<浮点><64/32/16/8,默认 64,≥min-cu-size>偏移蓝,红色色度面相比亮度平面的 qp 值差异,负值降低量化。如当色度平面的量化太高则可以用这两个参数补偿回来,但 x264-5 会根据色度平面采样格式(4:2:2,4:4:4)自动设定这些参数。由于编码器一直不擅长深红色,而人眼又对红光敏感,所以可以给红色面设-3左右。
--cbqpoffs --crqpoffs
<整数偏移值>据动态信息微调自适应量化的效果 mode 和强度 strength。
--aq-auto
<8bit 四开关十进制,默认 0 关>对应下表:
值 | 逐帧 aq | 延迟逐帧 aq | HDR 兼容 | aq mode 5 |
---|---|---|---|---|
1 | 开 | |||
2,3 | 开 | 开 | ||
4 | 开 | 开 | ||
8 | 开 | 开 | ||
6 | 开 | 开 | 开 | |
10 | 开 | 开 | 开 | |
12 | 开 | 开 | 开 | |
14 | 开 | 开 | 开 | 开 |
--aq-fast-edge
<开关,需 aq-mode 4,5>边缘检测跳过高斯模糊过滤,不适合脏片源。
--aq-bias-strength
<浮点,默认 1,需 aq-mode 3,5>aq-strength 偏给暗场的程度。
--aq-strength-edge
<浮点 0~3,默认等于 aq-strength,需 aq-mode 4,5>偏给纹理的 aq-strength。
--aq-bias-strength-edge
<浮点,默认等于 aq-bias-str,需 aq-mode 5>aq-strength-edge 偏给暗场的程度。
在视频编码中根据帧间(Inter)和帧内(Intra)搜索所得的信息,综合考虑宏观和微观特征,以定制分块的参考量化和其他细分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有率失真优化的参与,即在保持视觉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编码后视频的码率。
对于明显边缘失真的源,编码时反而需要减少率失真优化的影响。因为优化的最终目标是降低与原画的差异,因此“保持画质”的意义不再重要。
--rd
<1/2/3/5,默认 3,大则慢>据优化模式决策的程度。建议快速用用1,2;高压用3;片源数据无损 (非视觉无损) 时用5。
--limit-modes
<开关>用附近的 4 个子 CU 以判断用 merge 还是 AMVP,会大幅减少 rect/amp 的效果,提速明显。会增大或减少体积,微降画质但难以察觉。
--limit-refs
<整数 0~3,默认 3>限制分块用信息可参考性。0 不限压缩高且慢;1用 cu 分裂后的信息 + 差异信息描述自身 (推荐);2据单个 cb 的差异信息建立 pu;3=1+2。
--rskip
<整数 0~2>前 cu 分块被跳过时,判断后 cu 接着搜索分块还是提前退出的参数。画面越接近录屏/低成本动漫就用得越多。
--tskip-fast
<开关,默认关>跳过 4x4 tu 的变换,忽略部分 DCT 系子 coefficients 来加速,CbCr-tu 也取决于 Y 块是否被跳过。在全屏小细节的视频中有显著加速效果。建议除高压以外的情况使用。
--rskip-edge-threshold
<0~100,默认 5: 趋向于分块,需 rskip 大于 1>用 Sobel 算法获取 cu 纹理密度,再将纹理密度除以块所占面积,得到密度占据面积的百分比。纹理密度>阈值=分块,量化强度越高越关键。8×8 或 16×16 块下默认 5%(即含 3 或 12 个系子)就分。类似 x264 的 deadzone 参数。
图:影响 DCT 系子分布的块中像素,而 DCT 系子的密度影响 rskip-edge-threshold 的设置
Rate distortion optimization,RDO。原本有损压缩视频编码器的策略就是码率越小越好——所以量化强度越大越好。但实际情况是量化压缩相当程度的破坏了 P-B 帧原本可以参考 I 帧的部分——因为量化后差异太大而只能放弃参考,换成 I 块。解决这种乱量化问题的方法是将失真,码率分别看成两种越大越差的程度;将其中一个程度乘以一个缩放值以对齐另一个(使两值权重对等)以相互牵制出平衡点。再将这个“新的程度”应用到原本的编码器策略里,就是率失真优化。
“编码器策略”就是模式决策。率失真程度由代价函数「开销=失真+λ⋅码率」(越小越好)得出:
\[J = D + \lambda \cdot R\]由于这个式子是一元一次函数( \(y = mx + b\) ),所以可画图表示为每个方案 J 作为位于 D,R 坐标系,斜度 λ 线上的点;其中失真 D 用平方差 SSE 或总差异 SAD 判断(SSE 多取一步平方,使较大的差异呈指数增长)进而分到更多补偿的码率。拉格朗日值 λ 源于 qp,即 crf,abr 指定的率失真斜度区间。qp 越大斜度越小:
图:率失真优化中λ的斜度变化与效果
图:率 - 失真表格中不断调整并得到“×”的实际效果
x265 的失真(块间差异)用均方差 Mean Squared Error(MSE)判断:
$$\frac{1}{n^2}\sum_{x=0}^{n-1}{\sum_{y=0}^{n-1}{\ |f(x,y) - f\prime(x,y)|^2}}$$x264 中默认用更快的平方差 Sum of Squared Error(SSE),或 Sum of Squared Difference(SSD):
$$\sum_{x=0}^{n-1}{\sum_{y=0}^{n-1}{\ |f(x,y) - f\prime(x,y)|^2}}$$x264 中还可选用画质优先的高频加权平方差 Noise SSE(见 Dark Shikari 的帖子和doom9 论坛):
$$\sum_{x=0}^{n-1}{\sum_{y=0}^{n-1}{\ \left| \left\lbrack N(x,y) - \ N\prime(x,y) \right\rbrack \cdot fgo \right| + |f(x,y) - f\prime(x,y)|^2}}$$其中 N/Noise 代表块的噪点强度,在一个 2x2 的区间下为四个像素两两加减得到,因为噪点和其它高频信号一样都是突兀的像素值(所以速度很慢):
$$N(0,0)=|f(0,0)-f(0,1)+f(1,1)-f(0,1)|$$--dynamic-rd
<整数 0~4,需 rd 小于 5>给 VBR 限码画面调高 rd 止损。1~4 为 rd 搜索面积倍数,大则慢。
--splitrd-skip
<开关,默认关>在“所有当前 CU 分割致失真程度之总和”大于“同帧 CU 分割致失真程度之和”时,不独立计算 rd 值以加速。
--qp-adaptation-range
<浮点 1~6,默认 1>psy 参数改动 qp 的最大范围,宏观影响大,片源含明显边缘失真时会不应使用,以防止进一步的失真。
--psy-rd
<浮点偏移值 0~50,默认 2.0,需 rd 3,加 --psy-rdoq
后构成 x264 psy-rd 参数>心理视觉优化往高影响量化块的能量 J,使 md 偏好保留细节的程度,值随分辨率增加而增加,随片源边缘失真增加而降低,并随量化强度增加而增加。
--rd-refine
<开关,需 rd 5,见下图斜面上出现的随机块失真>率失真优化分析帧内预测 CU 的最佳量化和分块结果,耗时换压缩率和画质。x264 中还包括了最优动态向量的分析
--rdoq-level
<整数,0~2>ABR/CRF 分配量化值的宏观调控强度,大则慢,0 则关。
--psy-rdoq
<浮点 0~50,默认 0 关>心理视觉往高影响量化块的能量 J,改量化偏好为保留细节。值随分辨率增加而增加,随片源边缘失真增加而降低,并随量化强度增加而增加。
--nr-intra --nr-inter
<整数 0 关~2000,默认 0,1920x1080 不建议超 250>基于 MC 结果给量化前变换完的 i 帧降噪。nr-intra 不如第三方降噪滤镜。但帧间/时域上降噪的 nr-inter 可以拉近参考源和参考帧的差距/残差,实现在 rc-grain 上进一步稳定 qp 值波动,且在噪点源中相比模糊掉纹理更容易破坏噪点,结果类似低配双阈滤镜。
根据信号与噪声之间的比例关系衡量图像或视频的质量。PSNR 不仅仅适用于视频、音频和图像,还可以是温度、气压等强度的差异。由于人对光线变化的感知强度呈对数状,因此对数被用于统计信号的强度,通常用分贝 dB 表示。信噪比 SNR 是指信号与噪声的比值,用于衡量在处理、传输或变换信号过程中有效信息的保留程度。使用对数统计的 PSNR 也能更好地突出关键范围内的变化,并在坐标系中平衡过高或过低的信噪比数据,使得变化更易于理解。
$$PSNR_{8bit} = 10 \log_{10} \left( \frac{2^{8bit}-1}{MSE} \right) \,\text{(dB)}$$
图:左 1 源有微量边缘失真以及颗粒。2~4=高量化导致块失真,worm,蚊噪等。5 对应失真用 psy-rd(oq),(limit)sao,deblock,aq,降 crf 抑制
1 | 2 | 3 | 4 | 5 |
---|---|---|---|---|
crf 25 | crf 25 | crf 25 | crf 22 | |
rd 1 | rd 1 | rd 1 | rd 3 | |
psy-rd 0 | psy-rd 0 | psy-rd 0 | psy-rd 1.5 | |
psy-rdoq 0 | psy-rdoq 0 | psy-rdoq 0 | psy-rdoq 2.3 | |
deblock -3:0 | deblock -3:0 | deblock -3:0 | deblock 0:-1 | |
aq-mode 3 | aq-mode 3 | aq-mode 3 | hevc-aq | |
aq-strength 1 | aq-strength 1 | aq-strength 1 | aq-strength 0.9 | |
qg-side 8 | qg-side 8 | qg-side 64 | qg-side 8 | |
max-tu-size 4 | max-tu-size 32 | max-tu-size 32 | max-tu-size 16 | |
no-cutree | no-cutree | no-cutree | cutree | |
no-sao | no-sao | no-sao | limit-sao |
修复“CRF/ABR 模式在某些场景的部分区域里分配量化值过高时,宏块间出现明显横纵割痕瑕疵”的平滑滤镜。编码器内去块利用了帧内帧间搜索到的信息,而理论上相比外部滤镜误判更少(当然外部滤镜也能做动态和帧内搜索)。去块大体上是检查 1 像素宽,且此块边缘没有较大像素值变化造成的横纵边缘(所以也存在误判)。块失真源自块间不统一的量化程度,有的块量化高流就会从邻近画面里凸现出来。而去块手段是平滑滤镜,因此要降低强度才适用于高码视频,动漫,素材录屏等锐利画面。边界强度 Boundary strength(去块力度判断)
图:取最小 8x8 范围(两个 4x4 CU)间的界线举例。
--deblock
<浮点偏移值,默认 1:0。推荐 0:0,-1:-1,-2:-1>平滑强度:搜索精度。两值于原有强度上增减。
沿着每个编码树单元 CTU 的划分,应用边缘偏移 Edge offset EO,带状偏移 Band offset BO 和融合 merge 滤镜。用于缓解量化或去块丢失所导致的边缘振铃失真,以及平面蠕虫失真。图:上为边缘振铃失真,下为平面蠕虫失真
表现为高对比度边缘附近的波纹重影效应,因为量化减少了遮盖低频信号,以使信号整体逼近方形波的高频信号。详见维基百科
---no-sao
<关闭 sao,默认开--sao>由于针对的是强量化环境,所以高画质源+crf 小于 17 的情况下可以关。
--sao-non-deblock
<开关>启用后,未经由 deblock 分析的内容会被 sao 分析。
--no-sao-non-deblock
<默认>sao 分析跳过视频右边和下边边界。
--limit-sao
<开关,默认关>对一些计算采用提前退出策略,不是改善画质的,但 crf≈18,cutree 和 bframes 16 下可以开,以保留一定影响。
--selective-sao
<0~4,默认 0>从条带(横向的一组 CTU)角度调整 sao 参数,1 启用 I 条带 sao,2 增加 P 条带,3 增加 B 条带,4 所有条带。可直接控制 sao,或搭配 limit-sao 的新方法。
本篇仅用于讲述熵编码的目的和相关算法。x265 中没有相关参数可用,x264 中仅有--no-cabac
一项参数可用。
图:简化的上下文自适应二进制算数编码CABAC 流程,分转二进制,出字概率统计和算数编码三步
CABAC 的核心结构。将输入文本按字数多少分割 0~1 间的出字概率。优化是尽可能控制概率分布条上落点(得尽可能短的结果小数),以及通过降噪变换量化和游程编码以简化输入信号,实现尽可能高的无损压缩
图:编码即逐字按出字概率缩窄概率条到最后一个字的出字概率,取上/下区间为编码结果,解码照概率位置(蓝线)的落点反推实现。
预先统计出字概率(要读取全文)的特性限制了算数编码的用途,而解决方法是利用文本编码一次编一字的特性——以「编一字,一改出字概率」的推演,逐字地适配成合理的概率。添切换符 ⊗ 代表自适概率 0 的生字,以临时用对等概率编码(仅推演概率,编码部分以及 0~1 区间的概率分布变化结合上图):
1 | 造词典 | 切换符 | |||||||
---|---|---|---|---|---|---|---|---|---|
出字词典 | h | e | l | o | w | r | d | ⊗ | |
自适概率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对等概率 | 1/8 | 1/8 | 1/8 | 1/8 | 1/8 | 1/8 | 1/8 | 1/8 | 0 |
2 | 编码 h | ||||||||
自适概率 | 1/2 | 0 | 0 | 0 | 0 | 0 | 0 | 0 | 1/2 |
生成字符 | ⊗h | ||||||||
3 | 编码 e | ||||||||
自适概率 | 1/3 | 1/3 | 0 | 0 | 0 | 0 | 0 | 0 | 1/3 |
生成字符 | ⊗h | ⊗e | |||||||
4 | 编码 l | ||||||||
自适概率 | 1/4 | 1/4 | 1/4 | 0 | 0 | 0 | 0 | 0 | 1/4 |
生成字符 | ⊗h | ⊗e | ⊗l | ||||||
5 | 编码 l | ||||||||
自适概率 | 1/5 | 1/5 | 2/5 | 0 | 0 | 0 | 0 | 0 | 1/5 |
生成字符 | ⊗h | ⊗e | ⊗ll | ||||||
6 | 编码 o | ||||||||
自适概率 | 1/6 | 1/6 | 2/6 | 1/6 | 0 | 0 | 0 | 0 | 1/6 |
生成字符 | ⊗h | ⊗e | ⊗ll | ⊗o | |||||
7 | 编码空格 | ||||||||
自适概率 | 1/7 | 1/7 | 2/7 | 1/7 | 1/7 | 0 | 0 | 0 | 1/7 |
生成字符 | ⊗h | ⊗e | ⊗ll | ⊗o | ⊗ | ||||
8 | 编码 w | ||||||||
自适概率 | 1/8 | 1/8 | 2/8 | 1/8 | 1/8 | 1/8 | 0 | 0 | 1/8 |
生成字符 | ⊗h | ⊗e | ⊗ll | ⊗o | ⊗ | ⊗w | |||
9 | 编码 o | ||||||||
自适概率 | 1/9 | 1/9 | 2/9 | 2/9 | 1/9 | 1/9 | 0 | 0 | 1/9 |
生成字符 | ⊗h | ⊗e | ⊗ll | ⊗o | ⊗ | ⊗wo | |||
10 | 编码 r | ||||||||
自适概率 | 1/10 | 1/10 | 2/10 | 2/10 | 1/10 | 1/10 | 1/10 | 0 | 1/10 |
生成字符 | ⊗h | ⊗e | ⊗ll | ⊗o | ⊗ | ⊗wo | ⊗r | ||
11 | 编码 l | ||||||||
自适概率 | 1/11 | 1/11 | 3/11 | 2/11 | 1/11 | 1/11 | 1/11 | 0 | 1/11 |
生成字符 | ⊗h | ⊗e | ⊗ll | ⊗o | ⊗ | ⊗wo | ⊗rl | ||
12 | 编码 d | ||||||||
自适概率 | 1/12 | 1/12 | 3/12 | 2/12 | 1/12 | 1/12 | 1/12 | 1/12 | 1/12 |
生成字符 | ⊗h | ⊗e | ⊗ll | ⊗o | ⊗ | ⊗wo | ⊗rl | ⊗d | EOF |
拓展上例思路作上下文长 0——CTX0 时的推演,添加 CTX1 或更高的范围。每进一位字就「先查长,后查短,生字用对等;匹长概大,配短概小」的上下文自适应出字概率推演。其中部分匹配预测法 Prediction by Partial Matching 设最长 3 字编码 DNA 链单侧的 CTAGGCAATCTAGGTA 时,推演过程如下:
出字词典 | C | T | A | G | ⊗ | |
---|---|---|---|---|---|---|
等概 CTX-1 | 1/5 | 1/5 | 1/5 | 1/5 | 1/5 | |
1: | 输入 C | 已知 null | null 长 0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匹配⊗ | CTX-1配 C | 小计 |
编码结果 | 已知长 0 跳过 | 已知长 0 跳过 | 已知长 0 跳过 | ⊗ | C | "⊗C" |
概率结果 | P⊗ = 1 | P(C)=1/5 | 1×1/5 | |||
CTX 更新 | P(""C)=1/2 | |||||
⊗ 概率 | P⊗=1/2 | |||||
2: | 输入 T | 已知"C" | 已知长 1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匹配⊗ | CTX-1配 T | 小计 |
编码结果 | 已知长 1 跳过 | 已知长 1 跳过 | ⊗ | ⊗ | T | "⊗⊗T"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2 | P(T)=1/5 | 1×1/2× 1/5 |
||
CTX 更新 | P("C"T)=1/2 | P(""C)=1/3 | ||||
CTX 更新 | P(""T)=1/3 | |||||
⊗ 概率 | P⊗=1/2 | P⊗=1/3 | ||||
3: | 输入 A | 已知"CT" | 已知长 2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匹配⊗ | CTX-1配 A | 小计 |
编码结果 | 已知长 2 跳过 | ⊗ | ⊗ | ⊗ | A | "⊗⊗⊗A"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 | P⊗ = 1/3 | P(A)=1/5 | 1×1× 1/3×1/5 |
|
CTX 更新 | P("CT"A)=1/2 | P("C"T)=1/2 | P(""C)=1/4 | |||
CTX 更新 | P("T"A)=1/2 | P(""T)=1/4 | ||||
CTX 更新 | P(""A)=1/4 | |||||
⊗ 概率 | P⊗=1/2 | P⊗=1/2,1/2 | P⊗=1/4 | |||
4: | 输入 G | 已知"CTA" | 已知长 3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匹配⊗ | CTX-1配 G | 小计 |
编码结果 | ⊗ | ⊗ | ⊗ | ⊗ | G | "⊗⊗⊗⊗G"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 | P⊗ = 1 | P⊗ = 1/4 | P(G)=1/5 | 1×1× 1×1/5× 1/4×1/5 |
CTX 更新 | P("CTA"G)=1/2 | P("CT"A)=1/2 | P("C"T)=1/2 | P(""C)=1/5 | ||
CTX 更新 | P("TA"G)=1/2 | P("T"A)=1/2 | P(""T)=1/5 | |||
CTX 更新 | P("A"G)=1/2 | P(""A)=1/5 | ||||
CTX 更新 | P(""G)=1/5 | |||||
⊗ 概率 | P⊗=1/2 | P⊗=1/2,1/2 | P⊗=1/2,1/2, 1/2 |
P⊗=1/5 | ||
5: | 输入 G | 已知"TAG"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配 G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 | ⊗ | G | "⊗⊗⊗G" |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 | P⊗ = 1 | P(""G)=1/5 | 1×1×1 | |
CTX 更新 | P("CTA"G)=1/2 | P("CT"A)=1/2 | P("C"T)=1/2 | P(""C)=1/6 | ||
CTX 更新 | P("TAG"G)=1/2 | P("TA"A)=1/2 | P("T"A)=1/2 | P(""T)=1/6 | ||
CTX 更新 | P("AG"G)=1/2 | P("A"G)=1/2 | P(""A)=1/6 | |||
CTX 更新 | P("G"G)=1/2 | P(""G)=2/6 | ||||
⊗ 概率 | P⊗=1/2,1/2 | P⊗=1/2,1/2, 1/2 |
P⊗=1/2,1/2, 1/2,1/2 |
P⊗=1/6 | ||
6: | 输入 C | 已知"AGG"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配 C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 | ⊗ | C | "⊗⊗⊗C" |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 | P"G"⊗ = 1/2 | P(""C)=1/6 | 1×1× 1/2×1/6 |
|
CTX 更新 | P("CTA"G)=1/2 | P("CT"A)=1/2 | P("C"T)=1/2 | P(""C)=2/7 | ||
CTX 更新 | P("TAG"G)=1/2 | P("TA"G)=1/2 | P("T"A)=1/2 | P(""T)=1/7 | ||
CTX 更新 | P("AGG"C)=1/2 | P("AG"G)=1/2 | P("A"G)=1/2 | P(""A)=1/7 | ||
CTX 更新 | P("GG"C)=1/2 | P("G"G)=1/3 | P(""G)=2/7 | |||
CTX 更新 | P("G"C)=1/3 | |||||
⊗ 概率 | P⊗=1/2,1/2, 1/2 |
P⊗=1/2,1/2, 1/2,1/2 |
P⊗=1/2,1/2, 1/2,1/3 |
P⊗=1/7 | ||
7: | 输入 A | 已知"GGC"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配 A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 | ⊗ | A | "⊗⊗⊗A" |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 | P⊗ = 1/2 | P(""A)=1/7 | 1/2×1/7 | |
CTX 更新 | P("CTA"G)=1/2 | P("CT"A)=1/2 | P("C"T)=1/3 | P(""C)=2/8 | ||
CTX 更新 | P("TAG"G)=1/2 | P("TA"G)=1/2 | P("T"A)=1/2 | P(""T)=1/8 | ||
CTX 更新 | P("AGG"C)=1/2 | P("AG"G)=1/2 | P("A"G)=1/2 | P(""A)=2/8 | ||
CTX 更新 | P("GGC"A)=1/2 | P("GG"C)=1/2 | P("G"G)=1/3 | P(""G)=2/8 | ||
CTX 更新 | P("GC"A)=1/2 | P("G"C)=1/3 | ||||
CTX 更新 | P("C"A)=1/3 | |||||
⊗ 概率 | 1/2,1/2,1/2, 1/2 |
1/2,1/2,1/2, 1/2,1/2 |
1/3,1/2,1/2, 1/3 |
P⊗=1/8 | ||
8: | 输入 A | 已知"GCA"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配 A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 | ⊗ | A | "⊗⊗⊗A" |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 | P"A"⊗ = 1/2 | P(""A)=1/8 | 1/2×2/8 | |
CTX 更新 | P("CTA"G)=1/2 | P("CT"A)=1/2 | P("C"T)=1/3 | P(""C)=2/9 | ||
CTX 更新 | P("TAG"G)=1/2 | P("TA"G)=1/2 | P("T"A)=1/2 | P(""T)=1/9 | ||
CTX 更新 | P("AGG"C)=1/2 | P("AG"G)=1/2 | P("A"G)=1/3 | P(""A)=3/9 | ||
CTX 更新 | P("GGC"A)=1/2 | P("GG"C)=1/2 | P("G"G)=1/3 | P(""G)=2/9 | ||
CTX 更新 | P("GCA"A)=1/2 | P("GC"A)=1/2 | P("G"C)=1/3 | |||
CTX 更新 | P("CA"A)=1/2 | P("C"A)=1/3 | ||||
CTX 更新 | P("A"A)=1/3 | |||||
⊗ 概率 | 1/2,1/2,1/2, 1/2,1/2 |
1/2,1/2,1/2, 1/2,1/2,1/2 |
1/3,1/2,1/3, 1/3 |
P⊗=1/9 | ||
9: | 已知"CAA"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配 T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 | ⊗ | T | "⊗⊗⊗T" | |
概率结果 | P⊗ = 1 | P"CA"⊗ = 1/2 | P"A"⊗ = 1/3 | P(""A)=1/9 | 1/2×1/3× 1/9 |
|
CTX 更新 | P("CTA"G)=1/2 | P("CT"A)=1/2 | P("C"T)=1/3 | P(""C)=2/10 | ||
CTX 更新 | P("TAG"G)=1/2 | P("TA"G)=1/2 | P("T"A)=1/2 | P(""T)=2/10 | ||
CTX 更新 | P("AGG"C)=1/2 | P("AG"G)=1/2 | P("A"G)=1/4 | P(""A)=3/10 | ||
CTX 更新 | P("GGC"A)=1/2 | P("GG"C)=1/2 | P("G"G)=1/3 | P(""G)=2/10 | ||
CTX 更新 | P("GCA"A)=1/2 | P("GC"A)=1/2 | P("G"C)=1/3 | |||
CTX 更新 | P("CAA"T)=1/2 | P("CA"A)=1/3 | P("C"A)=1/3 | |||
CTX 更新 | P("CA"T)=1/3 | P("A"A)=1/4 | ||||
CTX 更新 | P("A"T)=1/4 | |||||
⊗ 概率 | 1/2,1/2,1/2, 1/2,1/2 |
1/2,1/2,1/2, 1/2,1/2,1/3 |
1/3,1/2,1/4, 1/3 |
P⊗=1/10 | ||
10: | 输入 C | 已知"AAT"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配 C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 | ⊗ | C | "⊗⊗⊗C" |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 | P"T"⊗ = 1/2 | P(""C)=2/10 | 1/2×2/10 | |
CTX 更新 | P("CTA"G)=1/2 | P("CT"A)=1/2 | P("C"T)=1/3 | P(""C)=3/11 | ||
CTX 更新 | P("TAG"G)=1/2 | P("TA"G)=1/2 | P("T"A)=1/3 | P(""T)=2/11 | ||
CTX 更新 | P("AGG"C)=1/2 | P("AG"G)=1/2 | P("A"G)=1/4 | P(""A)=3/11 | ||
CTX 更新 | P("GGC"A)=1/2 | P("GG"C)=1/2 | P("G"G)=1/3 | P(""G)=2/11 | ||
CTX 更新 | P("GCA"A)=1/2 | P("GC"A)=1/2 | P("G"C)=1/3 | |||
CTX 更新 | P("CAA"T)=1/2 | P("CA"A)=1/3 | P("C"A)=1/3 | |||
CTX 更新 | P("AAT"C)=1/2 | P("CA"T)=1/3 | P("A"A)=1/4 | |||
CTX 更新 | P("AT"C)=1/2 | P("A"T)=1/4 | ||||
CTX 更新 | P("T"C)=1/3 | |||||
⊗ 概率 | 1/2,1/2,1/2, 1/2,1/2,1/2 |
1/2,1/2,1/2, 1/2,1/2,1/3, 1/2 |
1/3,1/3,1/4, 1/3 |
P⊗=1/11 | ||
11: | 输入 T | 已知"ATC"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 | T | "⊗⊗T" |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 | P"T"⊗ = 1/3 | 1/3 | ||
CTX 更新 | P("CTA"G)=1/2 | P("CT"A)=1/2 | P("C"T)=2/4 | |||
CTX 更新 | P("TAG"G)=1/2 | P("TA"G)=1/2 | P("T"A)=1/3 | |||
CTX 更新 | P("AGG"C)=1/2 | P("AG"G)=1/2 | P("A"G)=1/4 | |||
CTX 更新 | P("GGC"A)=1/2 | P("GG"C)=1/2 | P("G"G)=1/3 | |||
CTX 更新 | P("GCA"A)=1/2 | P("GC"A)=1/2 | P("G"C)=1/3 | |||
CTX 更新 | P("CAA"T)=1/2 | P("CA"A)=1/3 | P("C"A)=1/3 | |||
CTX 更新 | P("AAT"C)=1/2 | P("CA"T)=1/3 | P("A"A)=1/4 | |||
CTX 更新 | P("ATC"T)=1/2 | P("AT"C)=1/2 | P("A"T)=1/4 | |||
CTX 更新 | P("TC"T)=1/2 | P("T"C)=1/3 | ||||
⊗ 概率 | 1/2,1/2,1/2, 1/2,1/2,1/2, 1/2 |
1/2,1/2,1/2, 1/2,1/2,1/3, 1/2,1/2 |
1/4,1/3,1/4, 1/3 |
|||
12: | 输入 A | 已知"TCT"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A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A | "⊗A" | |||
概率结果 | P⊗ = 1 | P⊗ = 1/2 | 1/2 | |||
CTX 更新 | P("CTA"G)=1/2 | P("CT"A)=2/3 | ||||
CTX 更新 | P("TAG"G)=1/2 | P("TA"G)=1/2 | ||||
CTX 更新 | P("AGG"C)=1/2 | P("AG"G)=1/2 | ||||
CTX 更新 | P("GGC"A)=1/2 | P("GG"C)=1/2 | ||||
CTX 更新 | P("GCA"A)=1/2 | P("GC"A)=1/2 | ||||
CTX 更新 | P("CAA"T)=1/2 | P("CA"A)=1/3 | ||||
CTX 更新 | P("AAT"C)=1/2 | P("CA"T)=1/3 | ||||
CTX 更新 | P("ATC"T)=1/2 | P("AT"C)=1/2 | ||||
CTX 更新 | P("TCT"A)=1/2 | P("TC"T)=1/2 | ||||
⊗ 概率 | 1/2,1/2,1/2, 1/2,1/2,1/2, 1/2,1/2 |
1/3,1/2,1/2, 1/2,1/2,1/3, 1/2,1/2 |
||||
13: | 输入 G | 已知"CTA"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G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G | "G" | ||||
概率结果 | P"CTA"G=1/2 | 1/2 | ||||
CTX 更新 | P("CTA"G)=2/3 | |||||
CTX 更新 | P("TAG"G)=1/2 | |||||
CTX 更新 | P("AGG"C)=1/2 | |||||
CTX 更新 | P("GGC"A)=1/2 | |||||
CTX 更新 | P("GCA"A)=1/2 | |||||
CTX 更新 | P("CAA"T)=1/2 | |||||
CTX 更新 | P("AAT"C)=1/2 | |||||
CTX 更新 | P("ATC"T)=1/2 | |||||
CTX 更新 | P("TCT"A)=1/2 | |||||
⊗ 概率 | 1/3,1/2,1/2, 1/2,1/2,1/2, 1/2,1/2 |
|||||
14: | 输入 G | 已知"TAG"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G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G | "G" | ||||
概率结果 | P"CTA"G=1/2 | 1/2 | ||||
CTX 更新 | P("CTA"G)=2/3 | |||||
CTX 更新 | P("TAG"G)=2/3 | |||||
CTX 更新 | P("AGG"C)=1/2 | |||||
CTX 更新 | P("GGC"A)=1/2 | |||||
CTX 更新 | P("GCA"A)=1/2 | |||||
CTX 更新 | P("CAA"T)=1/2 | |||||
CTX 更新 | P("AAT"C)=1/2 | |||||
CTX 更新 | P("ATC"T)=1/2 | |||||
CTX 更新 | P("TCT"A)=1/2 | |||||
⊗ 概率 | 1/3,1/3,1/2, 1/2,1/2,1/2, 1/2,1/2 |
|||||
15: | 输入 T | 已知"AGG" | CTAGGCAATC | 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 CTX0 配 T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 | ⊗ | T | "⊗⊗⊗T" | |
概率结果 | P"AGG"⊗=1/2 | P"GG"⊗ = 1/2 | P"G"⊗ = 1/3 | P(""C)=2/11 | 1/2×1/2× 1/3×2/11 |
|
CTX 更新 | P("CTA"G)=2/3 | P("CT"A)=2/3 | P("C"T)=2/4 | P(""C)=3/12 | ||
CTX 更新 | P("TAG"G)=2/3 | P("TA"G)=1/2 | P("T"A)=1/3 | P(""T)=3/12 | ||
CTX 更新 | P("AGG"C)=1/3 | P("AG"G)=1/2 | P("A"G)=1/4 | P(""A)=3/11 | ||
CTX 更新 | P("GGC"A)=1/2 | P("GG"C)=1/3 | P("G"G)=1/3 | P(""G)=2/11 | ||
CTX 更新 | P("GCA"A)=1/2 | P("GC"A)=1/2 | P("G"C)=1/3 | |||
CTX 更新 | P("CAA"T)=1/2 | P("CA"A)=1/3 | P("C"A)=1/3 | |||
CTX 更新 | P("AAT"C)=1/2 | P("CA"T)=1/3 | P("A"A)=1/4 | |||
CTX 更新 | P("ATC"T)=1/2 | P("AT"C)=1/2 | P("A"T)=1/4 | |||
CTX 更新 | P("TCT"A)=1/2 | P("TC"T)=1/2 | P("T"C)=1/3 | |||
CTX 更新 | P("AGG"T)=1/3 | P("GG"T)=1/3 | P("G"T)=1/4 | |||
⊗ 概率 | 1/3,1/3,1/3, 1/2,1/2,1/2, 1/2,1/2 |
1/3,1/2,1/2, 1/3,1/2,1/3, 1/2,1/2 |
1/4,1/3,1/4, 1/4 |
P⊗=1/12 | ||
16: | 输入 A | 已知"GGT" | CTAGGCAATC | TAGTAGGTA | ||
CTX 匹配 | CTX3 匹配⊗ | CTX2 匹配⊗ | CTX1 匹配 A | 小计 | ||
编码结果 | ⊗ | ⊗ | A | "⊗⊗A" | ||
概率结果 | P⊗=1/2 | P⊗ = 1 | P"T"A = 1/3 | 1/2×1/3 | ||
CTX 更新 | P("CTA"G)=2/3 | P("CT"A)=2/3 | P("C"T)=2/4 | |||
CTX 更新 | P("TAG"G)=2/3 | P("TA"G)=1/2 | P("T"A)=2/4 | |||
CTX 更新 | P("AGG"C)=1/3 | P("AG"G)=1/2 | P("A"G)=1/4 | |||
CTX 更新 | P("GGC"A)=1/2 | P("GG"C)=1/3 | P("G"G)=1/3 | |||
CTX 更新 | P("GCA"A)=1/2 | P("GC"A)=1/2 | P("G"C)=1/3 | |||
CTX 更新 | P("CAA"T)=1/2 | P("CA"A)=1/3 | P("C"A)=1/3 | |||
CTX 更新 | P("AAT"C)=1/2 | P("CA"T)=1/3 | P("A"A)=1/4 | |||
CTX 更新 | P("ATC"T)=1/2 | P("AT"C)=1/2 | P("A"T)=1/4 | |||
CTX 更新 | P("TCT"A)=1/2 | P("TC"T)=1/2 | P("T"C)=1/4 | |||
CTX 更新 | P("AGG"T)=1/3 | P("GG"T)=1/3 | ||||
CTX 更新 | P("GGT"A)=1/2 | P("GT"A)=1/2 | ||||
⊗ 概率 | 1/3,1/3,1/3, 1/2,1/2,1/2, 1/2,1/2,1/2 |
1/3,1/2,1/2, 1/3,1/2,1/3, 1/2,1/2,1/2 |
1/4,1/4,1/4, 1/3 |
PPM 非常适合推演 DNA 链 的出字概率,因为人类细胞染色体多达 0.5~25 亿端,而上表在全文未知的情况下已经把最优的出字概率分布总结得差不多了。这种以查表推演 Table lookup 是一种计算特性,与之相对的特性是有限状态机推演。
以状态描述程序/机器。如 1~2 间可过渡出无限个数字,代表机械运动到位的中间过程;去掉过程后(如取整后)剩下圆圈数字表示的①↔②两种状态,就足以抽象地表示按动式圆珠笔;将两态联系起来的操作表示为箭头,即按下笔的按钮,而输出就是下一状态。若需要将笔伸出(需②)而笔已收拢则写作 ①→⓶;若需收拢而笔已伸出则 ②→⓵
二进制算数编码 BAC 下只有大于 50% 出字概率,以及小于 50% 出字概率的两种值,因此设立最大概符 Most-probable symbol MPS 和最小概符 Least-probable symbol LPS 两个变量。如果 MPS 变量标记为 1,则同概率区间下的 LPS 变量的值只能为 0。同时,已知出 0 概率为 \(p0\),则出 1 的概率就是 \(1-p0\),这样只需要推演 LPS 一个变量的上下文就足以推演 MPS+LPS 概率区间的分布了,这样做的速度和算法都比上述的 PPM 精简很多。
视频编码器中,MPS 和 LPS 的分布由人工筛选,所以具体逻辑要看编码器源码。x264 中大体为输入 LPS 为 0/为 1 时的状态切换:若大于 0.5 则变成 MPS,LPS 最小为 0.01875;MPS 最大为 0.98125
在(有限状态机推演法)上述的 MPS,LPS 变量简化概率统计的基础上降低精度到 ½ 的幂(如 8 则在 0~1 区间精确到 1/256 个过渡)以在允许的概率统计偏差(可接受 5% 左右)进一步优化性能,再加一步将像素值转二进制的编码,设以便统计过程中交换值,而算数编码的部分不变,就实现了二进制的算数编码。
条件过程不变,各个尝试独立,只有阴阳两结果的伯努利试验中统计 n 遍成功的概率分布所形成的概率变化曲线,为:\[ P(X=x) = (1-p)^{x-1} p \]其中概率 \(1-p\) 盖失败,\(p\) 盖成功。如:
名称 | 所谓 | 运算 |
---|---|---|
round | 舍入 | 四舍五入 |
celling \( \lceil x \rceil \) | 取上 | 进位法 |
floor \( \lfloor x \rfloor \) | 取下 | 去尾法 |
modulus | 取模 | 余数乘以除数 |
十进制的 3 会转为浪费码率的二进制 8bit 00000011 而非 11,因为前后都挨着其它的数而不能删。解决方法是清点有效的位数,11 共有两位数,因此设置两位数的标记 00 作为 11 的前缀,就得到了相对可靠的 \( (a=00,b=11) \)。解码器检测到变量 a 和 b,算出无效位有\( 8-2 \)个,于是输出 000000,在输出 11,完成还原。
一元码如 2,3 即110,1110或001,0001,末尾分隔后续数,差在吃带宽。截短二进制如 8bit 的十进制 5 是二进制00000101。所以能截短到101,但问题是多个数字放一起就难以解码。
将正整数转二进制并压缩。以输入 N,十进制缩放值 M 与刻度 Κ,一元码,截短二进制实现。(-莱斯)码在此基础上限制 M 仅为 2 的幂,对计算机更友好。此处例 M=4,输入 N=9:
图:M=1~32 时,\(2^K - M\) 的边界变化,见Desmos 例
十进制数添一位则量增十倍,如 1,10,100 按×10 倍增;二进制数添一位则量增二倍,如 001,010,100 照×2 倍增。可见「刻度本是指数」,二进制刻度 K 的间距设为指数增加的0,1,3,7,15…或0,1,11,111,1111…,每度从底\(2^{(M-1)}\)延伸至顶\(2^{(M+1)}-1\)。刻度 Kλίμακα 设为对齐小的边界:
注:此处因篇幅,难度和不相关而省略一阶及更高阶的哥伦布码
N | K' | R | 前端 1 | 后端 | 前端 2 |
---|---|---|---|---|---|
0 | 0 | 0 | 1 | 0 | |
1 | 1 | 0 | 0 | 10 | 0 |
2 | 1 | 1 | 0 | 11 | 1 |
3 | 2 | 0 | 00 | 100 | 00 |
4 | 2 | 1 | 00 | 101 | 01 |
5 | 2 | 2 | 00 | 110 | 10 |
6 | 2 | 3 | 00 | 111 | 11 |
7 | 3 | 0 | 000 | 1000 | 000 |
前者在不考虑大小的情况下测量数字信号的差距,如100与010的汉明距离为 2,数值误差为 90,很明显信号偏差的程度并不如数值误差所说的那么离谱。汉明距离以累计各位数的异或门 ⊻ 得到,“累计”代表误差和 SAD。
欧几里得距离测量更高维度下,至少两点分别取值的平方差 SSE,如 GPS 的定位误差
图:欧几里得距离利用平方差的算法,见维基百科
尝试解决以下问题的两种方法,其中软判决最优:
硬判决:设置大于0.4V则 1;小于0.5V则 0。得0,1,1。比对有效字,汉明距离为[1,1,3,2,1],共 3 个误差最小的可能
软判决:比对电压间的平方差,如同样的偏移值,对比001算:\[\left(0.33-0.35\right)^2 + \left(0.35-0.55\right)^2 + \left(0.67-0.75\right)^2 = 0.0468\]
对比[010,100,…]分别得欧几里得距离为[0.1912,0.3272,0.1572,…]等远大于0.0468的误差,就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准确的解码了信息。
原指北欧建筑的白墙木条棋盘格子装修。在动态规划编程 Dynamic programming 中代表过程的可视化——各状态为节点,且都遵循一种从左推演到右的规则而相互连成的网格,视频编码中包括:
--trellis
参数算数编码的运行顺序是沿着游程/游标编码(从左上到右下)的倒序——先途经编码高频信号中,出字概率最大的一串连续 0、后途经编码概率越来越低的非 0 DCT 系子。可见算数编码累计单个 CTU/宏块中上下文的走线结构是一种只能增加,或维持不变的状态。将其组合起来,即可得到各个走线所组成的网格——trellis。这张网格代表了最小到最大的所有可能上下文 CTX 长度,以及所有(只能增不能减)的路线变更(下图)。由于文本编码是动态程序(一次编一字),所以路线一次只能改一条,且会保持出字概率而得斜线。
4x4 块的 16 个倒序 zig-zag 系子中,预测与总结系子强度(等于 1_大于 1,或NumEq1_NumLg1)的数量归纳为 8 种 CABAC 上下文长度的节点(0_0~any_any),如 2_0 对应NumLg1×2,NumEq1×1,即 2_0 线。
若NumLg1 >0,则从当前系子节点切到下个系子的 ×_1 线并不再回到NumEq1
若NumLg1≥4则构成 any_any 或 x_x,若(NumEq1≥4 && NumLg1==0)时则构成 any_0 或 x_0,为两种上下文长 4(最大) 的 CABAC 路线,一种只编码 0 和 1,另一种编码 0,1,<其它>。各线路上的率即强度 level,失真就是其系子节点平方差 SSE,而率失真最优的线路就是 SSE(失真)+ λ⋅R(码率)最小的线路
叫软判决量化是因为此处 SSE 相当于测量了欧几里得距离,相对的硬判决量化为 qp 值所对应的 DCT 除法表,死区量化器 deadzone quantizer 等局部统计出的判决条件。
应用于量化步骤之后,所以叫“再量化”。
Supplemental enhance info 记录每帧的补充信息。主要有正确解码新 GOP 用的缓冲 SEI,解码校正时间戳的 pic timing SEI,让显示主控切边的 SEI,cc 字幕 SEI,HDR-SEI 等等。缓冲 SEI 记录对应 SPS 的号;待解码图像缓冲 Coded picture buffer CPB 的延迟安全区等信息;时戳 SEI 记录哪些帧上/下场优先的变化;连帧/三连帧的位置等信息。
--hrd
<开关,默认关,需开 vbv>将假设对照解码参数 Hypothetical Reference Decoder Parameter 估计不丢包无延迟的瞬间码率,写在每段 SPS 及 SEI 里,对专门配置了网络串流,NAS 播放自动缓冲的播放器有好处。
--hash
<整数 0~3,默认 0/关>SEI 里加效验码,播放时可用以对图像重建纠错来减少失真,但校验本身会消耗算力:
--single-sei
<开关>只写一个装全部 SEI 信息的大 NALU 而非每 GOP 都写,提高很小一点压缩率,但可能会降低兼容性。
--film-grain
<文件名>将如libfgm提取的纹理细节模型 Film grain model 写进 SEI,将编码压缩掉的细节另存档,兼容解码器播放时恢复的功能。
--idr-recovery-sei
<开关>SEI 写进 idr 帧,串流时防止整个 GOP 都找不到参考帧的机制。
--frame-dup
<开关,默认关,需开 vbv 和 hrd,有 bug>直接将 2~3 面极近似的连续帧换成同一帧并用 SEI 告知,理论上能在动漫和电脑录屏画面提高压缩率,但会降低兼容性。
--dup-threshold
<整数 1~99,默认 70>相似度判定值,默认达 70% 重复就判为相似。
由于线程撕裂者 1000~2000 系处理器是用多个节点拼出来的(可能部分 EPYC 处理器也是这样?),所以单处理器内部就是多个 CPU 节点。此外要避开 2990WX 与 2970WX(核心组 1,3 没有内存控制器用,所以只能用 0,2)。当然前提是买来以后不做主力电脑使用的。
由此可见,持续地高负载下算力比较重要,间接高负载下缓存内存比较重要,同时还要带宽足够大的内存,优化到位的软件和系统才能将性能发挥出来。压制大部分情况下是需要多核性能的持续高负载,因此 X3D 处理器没有优势。尽管这种高负载可能只占很少的使用场景(如大部分时间作游戏机使用)
如电脑连接超过一台打印机,超过一个网卡(如有线 + 无线)就称为多节点部署。此处特指 CPU 节点——同主板上超过一颗处理器以及其对应内存的系统环境。这种环境的缺点是节点 0 的处理器访问节点 1 的内存的延迟很大,所以一般通过虚拟机,或专门优化的程序来限制软件只占用一个节点的 CPU 核心。
--pools
<整数/加减符“,,,”,默认*(占用任意节点电脑的全部线程)>x264 中--threads 的升级版。+代表全部处理器线程,-代表不使用处理器,数字代表占用多少个线程:
同网络下整台电脑的所有可用线程,或此处所有节点 CPU 线程的数量。若 x265 占用超过 64 个线程(32bit 系统下为 32 个),则这些线程本身还可以细分出最多 64 个子线程(32bit 系统下为 32 个)。子线程池的大小和 pool 参数设置出的大小一致,但因为性能和系统兼容性的限制,子线程可能会比预期少。
一种多线程优化,能部分解决跨节点运行性能问题——主程序分出一个活跃的分工线程持续重复执行任务,如监听端口 8080,监听信息的后台进程;或者是 x265 外包任务给其它核心或节点上的 pme/pmode Worker thread,使 x265 可以略好的跨节点运行。
--pmode
<开关,默认关,需 pools>创建平行模式决策 Parallel Mode Decision 的 Worker thread 以更改 pools 参数功能。推荐先于 pme 打开,推荐搭配 rd 3 + rect,而 rd 5 时可以先确认占用率未跑满再打开。
--pme
<开关,默认关,需 pools>创建平行动态搜索 Parallel Motion Estimation 的 Worker thread 以更改 pools 参数功能(不影响输出文件)。
用多线程一次编码多帧来占满算力 vs 一次只编一帧,确保所有参考画面可用(大幅提高多核占用,画质和文件影响小)的决策。造成多线多参考帧困难的原因有:
因此有了“每帧线程”的并行编码帧数量分配概念。关--wpp 时,frame-thread 参数设为\(\min(\text{cpuCount},\frac{\text{ctuRows}}{2})\),开则为下表:
Cores | Frames |
---|---|
>32 | 6..8 |
>= 16 | 5 |
>= 8 | 3 |
>= 4 | 2 |
--frame-threads
<整数 0~16~线程数÷2,默认 0 自动>同时压制多少帧:
Video usability information 是有工具就可以随时改的元数据。HDR 电视只读取 maxcll 和 maxfall,所以实际情况是 master-display 可略。光强/光压 Candela 等于尼特,即\(1 \text{cd} = 1 \text{nit}\)。因 bt601,709,HDR-PQ,HLG 标准重视的亮度范围,曲线所异(偏亮或偏暗),故需要量化曲线,心理学优化,模式决策的重适配。
详见ITU-T Rec. H.265(建议书)的 Table E.3
值 | 原色系 | 注解 | ||
---|---|---|---|---|
0 | 保留值 Reserved | 国际电信联盟 - 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 | ISO/IEC 占位留以后用 | ||
1 | 原色 primary | x | y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709-5 |
绿 | 0.3 | 0.6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1361 常规色域系统,扩展色域系统 | |
蓝 | 0.15 | 0.06 |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966-2-1(sRGB 或 sYCC) | |
红 | 0.64 | 0.33 |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966-2-4 | |
白点 D65 | 0.313 | 0.329 | 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RP 177(1993)——Annex B | |
2 | 未标注 Unspec | 特征未标注,或设为由应用程序确定 | ||
3 | 保留值 Reserved | 国际电信联盟 - 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 | ISO/IEC 占位留以后用 | ||
4 | 原色 primary | x | y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470‑6 System M(历史遗留) |
绿 | 0.21 | 0.71 | 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1953),彩色电视传输标准建议 | |
蓝 | 0.14 | 0.08 |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2003),美国联邦法规 47 章 73.682 | |
红 | 0.67 | 0.33 | ||
白点 C | 0.31 | 0.316 | ||
5 | 原色 primary | x | y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470‑6 System B,G(历史遗留) |
绿 | 0.29 | 0.6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601‑6 625 | |
蓝 | 0.15 | 0.06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1358 625 | |
红 | 0.64 | 0.33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1700 625 PAL,625 SECAM | |
白点 D65 | 0.313 | 0.329 | ||
6 | 原色 primary | x | y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601‑6 525 |
绿 | 0.31 | 0.595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1358 525 | |
蓝 | 0.155 | 0.07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1700 NTSC | |
红 | 0.63 | 0.34 | 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170M(2004) | |
白点 D65 | 0.313 | 0.329 | (功能与值 7 所同) | |
7 | 原色 primary | x | y | 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240M(1999) |
绿 | 0.31 | 0.595 | (功能与值 6 所同) | |
蓝 | 0.155 | 0.07 | ||
红 | 0.63 | 0.34 | ||
白点 D65 | 0.313 | 0.329 | ||
8 | 原色 primary | x | y | 普通胶片电影(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 光源 C 滤镜) |
绿(Wratten 58) | 0.243 | 0.692 | ||
蓝(Wratten 47) | 0.145 | 0.049 | ||
红(Wratten 25) | 0.681 | 0.319 | ||
白点 C | 0.31 | 0.316 | ||
9 | 原色 primary | x | y | 国际电信联盟 - 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BT.2020 |
绿 | 0.71 | 0.797 | ||
蓝 | 0.131 | 0.046 | ||
红 | 0.708 | 0.292 | ||
白点 D65 | 0.313 | 0.329 | ||
10 | 原色 primary | x | y | 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ST 428-1 |
Y | 0 | 1 | (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 1931 XYZ) | |
Z | 0 | 0 | ||
X | 1 | 0 | ||
中心白点 centre white | 1÷3 | 1÷3 | ||
11~ 255 |
保留值 Reserved | 国际电信联盟 - 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 | ISO/IEC 占位留以后用 |
原本是高端音响的标准,代表最小音量下没有一点电流噪声,最大音量可以和真实场景媲美。与扬声器的大小和材质是否匹配场景相关,即「重硬件轻软件」。因为只要硬件达到 HDR 1000 规格,那么只要调高亮度就可以了;而随便一个中位水平的电视/显示器/手机屏幕亮度都能达到 HDR 400 标准。
注意高亮度的显示只适合电影和部分游戏场景。在工作学习用途下,高亮度会使眼部刺痛流泪。
x264/5 皆支持的元数据设置。但因为 HDR 分为硬件标准,软件标准,以及数据标准,所以很乱。为了保证色彩正确,必须参考片源的元数据。如:
图 1: cll 1000,640. master-display 由 G(13250…) 开头,L(10000000,1) 结尾
图 2: cll 1655,117/L(40000000,50)/colorprim bt2020/colormatrix bt2020nc/transfer smpte2084
--max-cll
<最大内容光强,最大平均光强>压制 HDR 源一定照源视频信息设,找不到不要用,见上图例。
--colorprim
<字符>播放用三原色 (以及白点) 指标,查看视频信息可知:bt470m,bt470bg,smpte170m,smpte240m,film,bt2020,smpte428,smpte431,smpte432。如图 1 为 bt.2020。
--colormatrix
<字符>播放用矩阵格式/系数指标:fcc,bt470bg,smpte170m,smpte240m,GBR,YCgCo,bt2020c,smpte2085,chroma-derived-nc,chroma-derived-c,ICtCp。
注:不支持 bt2020nc
--transfer
<字符>传输特质:bt470m,bt470bg,smpte170m,smpte240m,linear,log100,log316,iec61966-2-4,bt1361e,iec61966-2-1,bt2020-10,bt2020-12,smpte2084,smpte428,arib-std-b67。
上图图 2 的 PQ 即 st.2084 的标准,所以参数值为 smpte2084。
--master-display
<G(x,y)B(,)R(,)WP(,)L(,)(绿,蓝,红,白点,光强)>写进 SEI 信息里,告诉解码端色彩空间/色域信息用
--display-window
<←,↑,→,↓>指定黑边宽度,从而跳过加速编码,或者用--overscan crop 直接裁掉。
一种通过嵌入高频信号层来强化播放效果的私有格式。有单流/DV-MEL 和双流/DV-FEL 两种,两者皆含有参考单元 Reference picture unit RPU。
样式 Profile | 编码 | 流标记 | BL 兼容 ID | BL:EL 大小比例 | x265 支持 | 伽马兼容 | 色彩空间 |
---|---|---|---|---|---|---|---|
4 | 10bit hevc | dvhe.04 | 2 | 1:¼ | SDR | YCbCr | |
5 | 10bit hevc | dvhe.05 | 0 | 仅 BL(DV-MEL) | √ | 无(私有色彩空间) | ICtCp |
7 | 10bit hevc | dvhe.07 | 6 | UHD = 1:¼, FullHD = 1:1 | UHD 蓝光 | YCbCr | |
8.1 | 10bit hevc | dvhe.08 | 1 | 仅 BL(DV-MEL) | √ | HDR10 | YCbCr |
8.2 | 10bit hevc | dvhe.08 | 2 | 仅 BL(DV-MEL) | √ | SDR | YCbCr |
8.4 | 10bit hevc | dvhe.08 | 4 | 仅 BL(DV-MEL) | HLG | YCbCr | |
9 | 8bit avc | dvav.09 | 2 | 仅 BL(DV-MEL) | SDR | YCbCr | |
10 | 10bit av1 | dav1.10 | 0,1,2,4 | 仅 BL(DV-MEL) | 无/SDR/ HDR10/HLG |
YCbCr |
RPU 是含有动态元数据的特殊 NALU,类似(到现在还没几个播放器能正常解码的)opt-qp-pps
,opt-ref-list-length-pps
的功能。
像素流量每秒 Pixel per second PPS:像素宽,像素高,帧数每秒的商。
级别 Level | PPS | pps 相符的格式 | Main tier 码率 | High tier 码率 |
---|---|---|---|---|
01 | 22118400 | 1280x720 24fps | 20Mbps | 50Mbps |
02 | 27648000 | 1280x720 30fps | 20Mbps | 50Mbps |
03 | 49766400 | 1920x1080 24fps | 20Mbps | 70Mbps |
04 | 62208000 | 1920x1080 30fps | 20Mbps | 70Mbps |
05 | 12441600 | 1920x1080 60fps | 20Mbps | 70Mbps |
06 | 199065000 | 3840x2160 24fps | 25Mbps | 130Mbps |
07 | 248832000 | 3840x2160 30fps | 25Mbps | 130Mbps |
08 | 398131200 | 3840x2160 48fps | 40Mbps | 130Mbps |
09 | 497664000 | 3840x2160 60fps | 40Mbps | 130Mbps |
10 | 995328000 | 3840x2160 120fps | 60Mbps | 240Mbps |
11 | 995328000 | 7680x4320 30fps | 60Mbps | 240Mbps |
12 | 1990656000 | 7680x4320 60fps | 120Mbps | 480Mbps |
13 | 3981312000 | 7680x4320 120fps | 240Mbps | 800Mbps |
数据流中表示 profile 和 level 的字串即 [编码].[profile ID].[level ID]
。如 dvav.09.04 即 SDR 向后兼容的 8bit AVC,62208000pps(1920x1080 30fps)的视频
注:HLS 代表 HTTP 网络播放协议 Http live streaming
--dolby-vision-profile
<选择 5/8.1(HDR10)/8.2(SDR)>大于 8.1 需 master-display 和 HDR10-opt。
--dolby-vision-rpu
<路径>导入 RPU 二进制文件(.bin)。
注:杜比视界 8.1 需要 --dolby-vision-profile 5.0 --dolby-vision-rpu "元数据.bin" --vbv-bufsize 20000 --vbv-maxrate 20000
。
可以用dovi_tool提取 RPU,dovi_meta创建 RPU。ffmpeg 提取源视频 RPU 用:
ffmpeg.exe -i "源" -c:v copy -vbsf hevc_mp4toannexb -f hevc - | dovi_tool extract-rpu - -o "RPU.bin"
--seek
<整数,默认 0>从第 x 帧开始压缩。
--frames
<整数,默认全部>一共压缩 x 帧。
--output
<整数,默认 0>从第 x 帧开始压缩。
--input-csp
<i400/i422/i444/nv12/nv16,默认 i420,未使用 YUV for MPEG(y4m)pipe 时应设置>rgb,yuvj 等不支持需要滤镜转换。
--dither
<开关>使用抖动功能以高质量的降低色深 (比如 10bit 片源降 8bit),避免出现斑点和方块。
--allow-non-conformance
<开关>不写入 profile 和 level,绕过 HEVC 标准规定,只要不是按照 h.265 规定写的命令行参数值就必须使用这个参数。
--force-flush
<整数 0~2,默认 0>低能耗设备用的编码调度控制:
--field
<开关>输入分行扫描视频时用,自动获取分场视频的帧率 + 优先场,x264 中中为 --interlaced
参数
--input-res
<宽 x 高,未使用 YUV for MPEG(y4m)pipe 或 lavf 时应设置>指定输入源的分辨率,如 1920x1080。
--fps
<整数/浮点/分数,未使用 YUV for MPEG(y4m)pipe 或 lavf 时应设置>指定输入源的帧率,如 30,24000/1001 等。
--temporal-layers
<开关,默认关>使 x265 更兼容 svc 标准,将非参考 b 帧(相当于空信息)分离到另一层视频流中,解码器可以选择跳过而降低性能损耗。
注:可能会造成一般编解码方案的兼容性问题
--preset
<superfast/veryfast/faster/fast/medium/slow/slower/veryslow/placebo>见下:
参数\预设 | superfast | veryfast | faster | fast | medium | slow | slower | veryslow | placebo |
---|---|---|---|---|---|---|---|---|---|
ctu | 32 | 64 | |||||||
min-cu | 8 | ||||||||
bframes | 3 | 4 | 8 | ||||||
b-adapt | 0 | 2 | |||||||
rc-lookahead | 10 | 15 | 20 | 25 | 40 | 60 | |||
lookahead-slices | 8 | 4 | 1 | ||||||
ref | 1 | 2 | 3 | 4 | 5 | ||||
limit-refs | 0 | 3 | 1 | 0 | |||||
me | hex | star | |||||||
merange | 57 | 92 | |||||||
subme | 1 | 2 | 3 | 4 | 5 | ||||
rect | 0 | 1 | |||||||
amp | 0 | 1 | |||||||
limit-modes | 0 | 11 | 0 | ||||||
max-merge | 2 | 3 | 4 | 5 | |||||
early-skip | 1 | 0 | 1 | 0 | |||||
rskip | 1 | 0 | |||||||
夹角模式提速 fast-intra | 1 | 0 | |||||||
B 条带帧内搜索 b-intra | 0 | 1 | |||||||
取样迁就偏移 sao | 关 | 开 | |||||||
P 帧权重 weightp | 0 | 1 | |||||||
B 帧权重 weightb | 0 | 1 | |||||||
aq-mode | 0 | 2 | |||||||
cutree | 开 | ||||||||
率失真优化 rd | 2 | 3 | 4 | 6 | |||||
rdoq-level | 0 | 2 | |||||||
tu 帧内/间上限 tu-intra-depth | 1 | 3 | 4 | ||||||
tu 分裂上限 tu-inter-depth | 0 | 4 | 0 |
--tune
<zerolatency/animation/grain/film/fastdecode/psnr>更改 preset 的一些参数,见下:
--bframes 0 --b-adapt 0 --no-cutree --no-scenecut --frame-threads 1
--psy-rd 0.4 --aq-strength 0.4 --deblock 1:1 --no-cutree --bframe +=2
--aq-mode 0 --no-cutree --ipratio 1.1 --pbratio 1 --qp-step 1 --no-sao --psy-rdoq 0 --rskip 0
--no-weightb --no-weightp --no-deblock --no-sao
--aq-mode 0 --rd 0 --no cutree
一种用于处理封装和解封装的动态链接库,同时阅读封装文件的元数据并传给嵌入该库的程序。x264 一般都嵌入了 lavf,x265 则不多。由于只是复制元数据的值而没有做检测,所以元数据写错(情况不罕见)的源会导致编码跟着错,主要错在色彩空间和 HDR 设置上。
注:.hevc 代表不含 lavf 解码封装库,只能导出.hevc 视频流,需自行封装为 .mp4 .mkv 等格式;含 lavf 或使用 ffmpeg 内置的 libx265 则可以直接导出,使用见 x264/5 急用版教程
LigH | .hevc [8-10-12bit] | 附 x86 32bit 版,Windows XP x86 版,附 libx265.dll |
---|---|---|
jpsdr | .hevc [8-10-12bit] | GCC 12.2 + MSVC_llvm 1928,附 Broadwell 版,支持 aq-mode 5 |
Rigaya | .hevc [8-10-12bit] | GCC 9.3,附 x86 32bit 版 |
Patman | .hevc [8-10-12bit] | GCC 11 + MSVC 1925 |
ShortKatz | arm64~64e(Mac OS,安卓等平台) | 需运行编译命令文件,附 x86 32bit 版 |
DJATOM-aMod | Intel 架构与 zen1~2 优化:[10bit],zen3 优化:[10-12bit] | GCC 10.2.1 + GCC10.3 |
MeteorRain-yuuki | .mp4 .mkv [8][10][12bit]+[8-10-12bit] | GCC 9.3 + ICC 1900 + MSVC 1916 |
表:[8-10-12bit] 代表一个.exe 同时含三种色深,未使用 YUV for MPEG(y4m)pipe 或 lavf 时应设置 -D
参数以选择正确的色深,而 [8][10][12]bit 则代表三个 .exe 分别支持三种色深,压制时选择正确的 .exe 即可
ffmpeg | 强大的 CLI 开源视音频处理工具 |
---|---|
mpv | 开源,支持便携的现代视频播放器。见安装与配置教程 |
Voukoder | 开源 Premiere Vegas After Effects 压制导出插件,分为 Voukoder 和 V-Connector 两部分 |
OBS | 强大的开源直播框架和软件,设置略比传统录屏软件复杂,但效果也更好 |
MediaInfo | 开源的 GUI 媒体元数据/视音频格式读取器,用于配置正确的压制参数 |
ffprobe | CLI 视音频格式读取器,若检测所得信息与 MediaInfo 所异,则优先参考 ffprobe 见基本使用,以及搭配 Excel 的视频数据可视化教程 |
临时内容,具体是否应该,以及如何放于 x264/5 教程内有待讨论。